肩扛起责任与梦想,怀揣着青春独有的孤独与迷茫,随着破旧的绿皮车,缓缓穿过莽莽榛榛的大兴安岭,只身离开了家乡。
额尔古纳,因为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而逐渐为人所知。这座栖中俄界河而生长的小城,坦然接纳了自然的馈赠。因为地处高寒,季节的差异越发凸显。春有残雪,夏有晚霞,秋有黄叶,冬天静默,一言不发。这里有着纯净的湖水,温润的湿地,秀美的白桦,繁茂的森林和大片大片、广阔无垠的草原。
乡土情重,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额尔古纳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额尔古纳是文化交融之地,这里也是“俄罗斯族”的故乡。因此在额尔古纳,你可见斯拉夫特征明显的“莎妮娅”操着口音浓重的东北话大声喧嚷,也会惊奇地发现,那些被唤为“王富贵”等乡土气浓重的人们纷纷长着一张异域的脸……
更明显的差异体现在餐桌上,牛奶、列巴、西米丹、果酱是早餐桌上的主角。近来借着旅游的火热势头,俄罗斯列巴房纷纷开张,离着老远,就能闻到奶油和发酵面团糅杂的诱人香气。最美味的当属列巴干和米噶哒了。列巴干被烘得酥脆,每一个小孔里都钻满了黄油的膻香;米噶哒是面饼和蓝莓酱的组合,烤得光滑的面饼颜色微焦,朴素中透着稳重,再抹上一层口感酸甜的蓝莓酱,就这样一层面饼,一层蓝莓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