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诵友:
一.大家好!承蒙院长垂青,受营长委托,这次和兑之吉基础特训营的作业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有7篇由我点评,说句实话,接到这个任务,我有些诚惶诚恐,虽然在初级班中级班都点评过作业,但特训营还是第一次。特训营的老师水平都很高,而我自己一直在学习中。但既然承蒙信任,我只有接受挑战,所以这次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大家海涵。
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文言文,身处特训营的我们很荣幸,有高老和王老师这样德艺双馨的老师亲自指导。训练以古文和戏剧为主,这个思路很好。文言文对提高语感,训练节奏很有好处,戏剧对朗诵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有益,在这两位老师的耐心细致指导和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每位老师的诵读水平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在录制这篇点评之前,我还找来两位老师的点评荔枝作品,反复听,学习如何点评。文言文,我们读过了《醉翁亭记》《师说》《石钟山记》等,所以到这篇《捕蛇者说》已经积累实践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我负责点评的是这7位老师,字音断句方面问题越来越少了,能较完满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共性的问题有这样几个字,而的读音
曩3(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1焉,一”单念或位于词末尾以及作为序数时不发生变调。安敢毒耶2
2.断句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 是蛇者乎
3.有时还是念字,这篇文章作者和捕食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而我们的诵读缺少层次变化和感染力,这也是我需要加强的。
二.下面我就逐个点评一下这七位老师的《捕蛇者说》
1卓尔不凡
得而,而二声,永之人 争 奔走焉 若毒之乎,不够连贯,三室居是乡,读得快了,一焉,有甚 是蛇者乎
读得很舒展,听着很舒服,生动有画面感
2雨弦
一如既往的大气,无配乐显真功夫。向 吾不为斯役 殚1其地之出 号2呼而转徙 曩三声,后半部分有些拖音,过度强调字词了 有甚是蛇者乎
3优雅
读得很认真熟练,但有些拘谨,读得有些急 节奏感就差了 断句 归音不到位 争奔走焉 若毒之乎 毒重读 问之,则曰 曩 徙 安敢毒耶2 故 为之说
4轻舞飞扬
题目和正文间隔时间长了,吾祖吾父应该有变化。叙述那段有些过了。叫嚣 乎东西 隳突 乎南北 情感不够含蓄,有些直露,咬字重
5凝眸
读得很柔和 气息不稳,略显不足。若毒之乎?断句节奏。十无一焉 断句不够利落,显得有些拖音。停顿有刻意的痕迹,不是根据句子结构停顿。故 为之说
6铁匠铺
读得自然,但有些小心翼翼。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缺少变化。汪然出涕40乡邻之生 日蹙 十无一焉 竭其庐之入 吾齿翘舌 毒耶 注意调值
7云卷云舒
音质很美,洪亮清晰。语感很好,流畅熟练。语速略快了。君将哀而2生之乎 对话部分很生动,有情境感
十无一焉 有的句子断得有些零碎了,不够完整
三.和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1.我们要把“熟能生巧”作为朗读最起码的追求,离开了对文本的熟悉和诵读的熟练,其他什么都谈不上。但这只是最基础的,还有读音、句读、古今异义、句子停连、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朗读者应有的语气状态等。需要不断学习。
2关于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向吾不为斯役,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在朗诵古文时,最易读得过满,中间几乎没有停顿,重复句子相同,但表达时候的语势与情感却总有区分,所以并不是机械的叠加,而是情绪的延展。
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因此,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朗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是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且朗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3.读出层次和情感,要以情带声,读出层次感和变化。
文章的重点段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汪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甚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余时间的安乐。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诵读一种优雅的说话方式。语声琅琅,则自信优雅,落落大方;诵读名篇,则腹有诗书,气度不凡。沉默的文字,通过朗读变成有声的乐章;优美的诗篇,通过吟诵变成灵动的画面。让我们用声音传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美文佳作口耳相传。用我们优美的诵读,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丝丝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