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诗人海子及海子诗歌《九月》赏析
中国的诗歌,有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唐朝,古诗,格律诗,绝句,都开发到了极致,统称为唐诗。还有一个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诗被开发到了巅峰。唐诗里,大众最熟悉的是李白,杜甫。现代诗里,大众最熟悉的是海子,顾城。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诗界的一个传奇。他单枪匹马驰骋在文艺黄金时代,将现代诗里的“朦胧诗派”一脉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打响了现代诗的崛起之战,却将生前身后名视若浮云,孑然离去。
现代诗的辉煌,只持续很短的时间,90年代后便呈式微之势。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海子曾经去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旅游,当地牧民把美丽的湖泊称为“海子”。高原上的人说那些湖是上天赐予人间的湖,湖水的明净和美丽令人震撼。“海子”,既是高原上圣洁的湖,而且又有“大海之子”的寓意,因此,诗人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海子”。天赋异禀,15岁时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8岁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很多人将海子的逝去视为现代诗黄金时代的句号。他死后,诗歌的江湖便流传开这样一句悼语:海子之后,再无诗人。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被称为“北大三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很多人初识海子,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材上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现代诗里流传得最广的一句,如同李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汉语地界里,世人皆耳熟能详的金句。但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诗人而言,他最火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他最好的作品。
正如《静夜思》绝不是李白写得最好的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绝不是海子写得最好的现代诗。语文教材选海子的诗,偏爱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不意味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而单纯只是因为这首最适合当教材而已。
以海子的所有作品而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充其量不过是他的中等水平。只不过热度排行第一。于是有人问,那他最好的诗,又是哪首?
依我看,应该是《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这首诗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所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
这位出生在安徽的诗人,特别喜爱马,同时他热爱广袤的草原,在这首诗中,海子将他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海子用神秘的氛围开启他的这首诗,众神死亡的草原与野花一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死亡与绽放相互诠释。
而第二句,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诗的语言。而远方的风,在没有到来之前,比我们目之所及的远方还要更远。苟且的是当下,而慰籍的是远方。
而接下来的两句,海子彻底走进了自己的世界。琴声呜咽,直接把情绪表达,在对琴声进行人格化的时候,海子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呜咽也在诉说着海子内心的悲伤。
对于草原,我们把梦想与自由的标签强行打在了它的身上,逃离苟且,我们选择向往草原,但是草原在经历苟且之后,我们的远方是否也该归还草原?
木头与马尾在海子的笔下形成了完美的联系,结合上文中的琴声,木头与马尾的联系答案只有马头琴。
而首段结尾再次重复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诗人将人格化的比喻进行了具象化的展示,马头琴悲伤悠远,正好迎合了琴声呜咽。
第二段,海子进一步阐述了第一段诗歌的意义,远方只有死后才会有野花一片,而明月高悬的草原下,穿越千年的岁月,众神已经死亡,野花却在遍地绽放,时空的交错中,海子完成了从神秘向情绪的转变,而第三次重复的诗句,也将整首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而诗的最后一句,则是海子的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 ,写尽了人生的意义,纵使英雄一生,不过是孤独老去,而诗人的世界,更多的是被孤独填满。
全诗通过”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重复吟咏,达到了诗歌结构、情感的一致性、整体性,强化了诗人的情感,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悲鸣久久回荡。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我无意更多解说诗歌,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愿我的解读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诗人和理解诗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