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jī)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4.19【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释】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尚有阐义。
【浅见】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时。子女于此时,当孝敬父母于身前,单寄赡养之费,则如豢养也,又岂可谓孝?若必游于远方,则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4.20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21【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释】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评析】
这里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
4.22【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dài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4.23【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4.24【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nè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26【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shuò①,斯②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②斯:就。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