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  第1—10章 解说、评析、诵读

《论语》泰伯篇第八 第1—10章 解说、评析、诵读

2021-08-29    23'41''

主播: 雁来花开

441 3

介绍:
泰伯 《论语》中的第八篇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8.1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原文翻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作品赏析 传说古公亶父(dǎn fù)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8.2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作品赏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8.3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多有贬义,见《史记 鸿门宴》】 原文翻译 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作品赏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biān)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原文翻译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作品赏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启发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8.5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原文翻译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作品赏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8.6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原文翻译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作品赏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8.7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原文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了以后才罢手,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 原文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è)。” 注释 (1)兴:开始。 原文翻译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作品赏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8.9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翻译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品赏析 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别有用心的人胡乱解读,成了统治者的遮羞布,直到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充满了争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怪那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 汉语就有这样的特性,一句话断句不一样,理解的含义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像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断句方法,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像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解读。 我选取两种相对主流的解释来说一下,你认为哪种对就选哪种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断句是比较主流的方法,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要让他们按照我们(统治者)的意志去做就行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思想,千百年来,不论中外,不论东西,不论统治者用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控制百姓的思想,都是他们统治的核心。只要人的思想被统一了,就不会生出祸乱。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这种断句方法,意思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如果不认可,就向他们讲清道理。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也比较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其实,在《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孔子从事教育的三个主要内容,是人的修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要让人民养成良好的修养,就要让他们精通诗、礼、乐,如果他们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 8.10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原文翻译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作品赏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