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
作者:林清玄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钢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
由于那用来感知风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稀微的风,它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
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
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
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
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
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
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
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地存在。
林清玄《风铃》朗读体会
雁来花开 2021.9.10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就是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描写美的人。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
这篇《风铃》原来阅读过,但第一次朗读,感谢冰清玉洁导师分享美文和诵读指导。
风铃赐予了风,声音和灵动,而正是因为这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林清玄才能不断地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清风之于风铃便有如河海之于游鱼。有清风为伴的风铃,才是活的,而用风铃捕捉风的足迹,用风感知风铃的活力,也只有热爱生活,敏于观察的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细节。
全文不过三百多字,却能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出风铃的美。先是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风铃的样式,再将风铃的音之美娓娓道来。紧接着,借物抒情,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讴歌抒写下来。
朗读美文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自己审美水平、阅读鉴赏能力的好方法,而这都有益于朗诵水平的提高。
这篇文章朗读时无需大起大落,注意层次清晰,声音随着心动,心动跟着文字走。先用自然语言描绘风铃样子,再娓娓道来风铃之美,最后读出哲理意味,引起听者思考。
可越是说来容易的文字越是读不好,感觉不够放松,没有读出林清玄文字的禅意。因为读时内心一直在告诉自己要放松,其实恰恰说明不够放松。原因在于并没能熟读,虽然对文字领悟力还算可以,但功夫并未用足,练习得不够,以后多加努力。
散文《风铃》诵读简析:
作家林清玄的语言清新隽永、形式灵活,作品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
散文《风铃》正是通过一层一层的演化和递进,从风铃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与心灵,引申到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岁月的脚步匆匆。他用一个小小的风铃与风应和发出和谐的乐音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发现的眼睛,在生命的脉动里聆听,在和谐的乐音里感动。告诉人们,生命与生命撞击出的火花是美好的插曲,生命走过之时亦会留下动人的旋律。
因此,诵读的情感也应该是逐步递进的。从开始的平实的叙述,到中间的转接与引申,再到后面情感的升华,语势上应该有一个动态的趋势。就像潺潺的小溪注入江河,一路奔流到海。通篇没有教化,而是一个带着体悟与哲思,带着美好的愿望逐渐拓展开来,玄妙而又逐步深入的心理过程。
因为前面是叙述部分,所以实声为主,就像与他人说一件事儿,不用太多的情感投入。后面引申和抒发情感的部分就要虚实结合,一边思考,一边感受,一边与他人分享的感觉。散文题目是风铃,实际上是借助风铃抒发对生命的感受。所以,我们的语气和节奏上也要有风铃的灵动与和谐,富有韵律,情感抒发上要笃定、沉静而意味深长。
就目前的诵读情况来看,一些诵友老师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我简单跟大家分析交流一下,这对于我个人来讲也是很好的学习。首先是诵读基本功的问题,比方说发音时口腔开度与唇舌力度不够,声音就会不够清晰饱满,就会缺少穿透力;没有腰部力量和腔体共鸣,声音就会没有立体感等等。这些问题呢,还是需要我们依靠平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点点地去克服和解决。
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作品的整体基调我们都能够把握的比较好了,那么如果说偏差呢主要体现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的处理上。备稿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分析领会作品的主旨,根据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一部分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这就是重点段落。那么落实到词句上呢?根据这个中心内容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段落当中哪一句是重点,一句话当中关键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重音就落在哪里,重点突出了,意思就清晰了,层次也就分明了。这样才能够让听众听得明白,听得入心。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呢就是需要专注,有利于情感的投入。我们在诵读之前呢要清除杂念,保持一份清净心。当一个人持续地把意念集中到某一点上,心无旁骛,就会进入“心流”的身心和谐状态。此时的经验和评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你的身心状态,你对诵读的参与度,你与作品的融合度。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之前的所有设计,备稿阶段所有的考量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你的创作中,已经很少能感受到那种刻意的外在施加的痕迹。这是你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内容,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
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日常练习的稿子不需要背下来,但是需要熟悉。熟悉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你的视觉和感受可以随时走在声音的前面。也就是说,你在读的同时很清晰的知道下面所要涉及的内容,了解你的情绪状态即将做如何的调整,能够做到先知先觉。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之前、当下和之后的内容充分地贯穿衔接起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避免出现断层和游离的状况,做到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各位老师,各位诵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抽时间聆听了大家的诵读作品,老师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完成的质量也很高,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也为大家的热情和努力点赞!以下针对个别有待提高的地方跟大家简要的交流一下。
声音很沉稳。注意语气语态的转换,通篇一个语气显得过于单调。稿件还不是特别熟,有个别吞音吃字的现象。另外,vv音乐诵读最好不用立体声。
声音亲切柔和,能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基调。尤其情感抒发部分,注意声调的高低起伏以及虚实声变化。停顿处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
根据文章前后内容的不同,在节奏和情感上多揣摩。配乐可以稍弱一点,否则会喧宾夺主。薄bao而宽阔,注意前后鼻音。
声音气质宁静淡远,听着非常舒服。针对语句中不同的内在语,注意语势语态上的转换以及情感的投入。
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口腔可以再打开一些,增加唇舌力度的练习。音乐转换中间融入了风铃的声音,提供了感受具象,增强了可听性。结尾垫乐可以再拉长一点儿,显得更加意味绵长。
声音很好听,一直陶醉在自我的世界里。要体会怎么样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受众?不要带腔调,避免“唱诵”。
如果选择干声,就更加要注意节奏和停连,段与段之间的间隔不要太长。试试用后面的音乐作配乐,效果是不是更好。
前面的讲述和后面的抒情层次鲜明、错落有致。声音可以再放开一些,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意境可以更开阔。
备稿时注意要根据表达的重点确定词句的重音。配乐的节奏感过强,扰乱了正常的诵读节奏。
声音很亲切。注意对象感的把控,也要加强气息和节奏的练习,让声音更具弹性和立体感。风铃的音效提高了可听性,注意后面的语言不要接的太紧,给听众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语调亲和舒缓。多增加气息的练习,要适当地强调,让声音富于变化,有层次感。
声音亲切柔和,能够把情感融入到作品意境中。注意节奏的变化和内在语的表达,增加打动人心的力量。
声音很温暖,娓娓道来。通篇的节奏过缓过于单一了,可以从气息的调整和把握情境入手。结尾音乐突兀。
情绪情感拿捏得很好,具有哲思的意味。可以再放松一点儿,咬字不要太紧、太用力了。多做提打挺松,可增加声音的亲和力。
声音沉稳笃定。有点儿偏低沉了,进一步调动情绪可以让声音更积极。个别字句有念读的痕迹,缺乏感染力。
情感很投入,语气节奏把握的很好,而且能够与音乐和谐统一。结尾音乐略显突兀。
音色很好。尤其是前半部分有念读的痕迹,要增加对象感和交流感。抒情部分虚实结合,心境的开阔落实到声音上,也是要适当放开的。结尾音乐突兀。
雁来花开:声音很放松,柔和温暖,娓娓道来。抒情部分节奏和语态有所变化就更好了,重点词句可以不同方式表达。录制声音个别处不够清晰。
音色有亮度有特点。多练习基本功,多体会作者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把内在生成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做到有感而发。薄bao,注意平翘舌的发音。
声音柔和,节奏和停连处理得当。练习提打挺松,进一步调整状态,有思考的意味,再融入一些情感就更好了。
声音稳重大方,有亲和力。需要加强普通话练习,把握节奏与停连,体会怎样把情感更好的融入作品中。
以上均为个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