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第26章 解说、评析、诵读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第26章 解说、评析、诵读

2021-10-03    18'10''

主播: 雁来花开

256 4

介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即文中的“点”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原文 11.26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8)也。”夫子哂(9)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22)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 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说说你的志向。” 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大部分翻译都是站起来,但是忖度实际情况可以翻译起直起身子,即挺身。)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评析】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文中写到,孔子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想当官,子路想让一个千乘的诸侯国强大起来,冉有想让一个小诸侯国富足起来,公西华想作一个司仪官,做好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的工作,然而他们的志向显然没让孔子满意。孔子是不主张武力的,子路却强调了让诸侯国人人善战,显然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孔子是最主张克己复礼的,冉有要让百姓富足却不能担当起修明礼乐的责任;公西华倒是愿意为礼仪作一些工作,却是为君主们的私利服务,志向太小,浪费了自己的才学。然而孔子并没有当面对着这些学生说出自己的不满,哪怕是对空谈失礼的子路,他也只是一“哂”了之。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志向,虽与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但只要不背德失义,他也不会横加指责,更不会强行扭转。这是一个老师的大度,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也不强加要求,顺着自己的道走到底。 他对学生们的不满并没有当面说出,只是在学生离开后而曾皙追问的时候略有表达,也不是在背后说学生的坏话,甚至一再强调这是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达,也是出于对曾皙的尊重。人家问了,不能避而不答,哪怕笑而不答也缺少诚意。 让他满意的答案恰恰是曾皙的志向。虽然他在文中只说了句“吾与点也”,但赞叹之意,已跃然纸上。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那么,为什么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志向反倒最得孔子之心呢?单从话语表面来看,曾皙这个学生是很没志气的,穿上漂亮衣服去春行,去游泳,去唱歌,这样的悠闲不正与周游列国、忙忙碌碌地为天下苍生而奔波的孔子的做法相反么? 其实,孔子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认同曾皙的话的。在他看来,曾皙的这番话正是他想实现的社会目标的一种很巧妙的阐述。曾皙描绘的生活场景,前提是国家安定、社会太平,这样所有人就有了与他一样游玩的条件。孔子真心地想着社会能够出现这样的普遍的生活场景,所以对曾皙的描绘他心驰之,神往之。他知道他的这位学生正和他一起,为着这样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着。 社会太复杂,目标太遥远,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并不美好,结果并不理想。他苦,学生也苦,他改变不了现实,他的学生也没有划时代的作为。但是,为着理想、为着天下苍生而坚定不移的做法,却得到了当时及后世的认可。他的学生追随他,或许有着许多现实的目的,但这样的一位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以他的正直言行,以他的尊重,以他的博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拥戴。这样一位老师,对于任何一个时代而已,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哪怕其思想对于新时代来说,有着很多的局限性,也不减其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