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诵《自相矛盾》)——满溢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学习。特别感谢菩提、美辛两位院长、雁来花开顾问给我们搭建的平台和专业的引领。近来因为家庭的原因和工作忙碌,很久没有跟老师们互动了,今天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既是对我学习生活的一种梳理,也是对群里积极学习、踊跃发声老师们的一种回馈。才疏学浅,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未来两周我们同题诵的内容是《自相矛盾》,面对着家喻户晓的内容。我们应该挖掘一下它背后的故事,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交流:
明确题材,追本溯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用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一)成语故事可以分为三类
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等。
(2)历史:《铁棒磨成针》《三顾茅庐》《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孙庞斗智》等。
(3)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等。
自相矛盾就是成语故事中的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二)寓言有以下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三)寓言的类型: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四)寓言的来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二、了解作者,感受背景。
韩非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三、熟读文本,品词析句。
朗读寓言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揭示寓意
初步感知文章,了解故事大意,先从故事中领悟寓意,试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二)把握事物形象
①充分发挥想象
寓言的朗读风格应是语言活泼、形式多样的,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书面上的文字,字字认真、句句正规地把它读了出来,等待听者自己去思索、玩味,这样的表达就失去了生机,事物形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地发挥想象,让寓言中出现的形象在朗读者心里活跃起来,才有可能用声音表现出来。
②分析事物形象
要让事物形象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呈现出来,需要我们在明确立意的基础上对出现的角色进行分析加工,哪些是正面角色,哪些是反面角色,褒贬之意,应从声音塑造上体现出来。另外,这些人、动物、物体等的具体形态,是刚强的、柔弱的、善良的、险恶的、贪婪的、正直的、委屈的等,都需要不同的声音形式准确、生动地塑造出来。
③注意议论性语言的朗读
有不少寓言在开头或结尾会插入议论性语言,寥寥儿句,揭示寓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朗读这部分语句的时候,要注意和对事物形态描写的语句区分开。如果说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叙述故事的语句要读得具体清晰,描述形态的语句要读得生动活泼,那么,在读这类议论性语言时,就要读得庄重、严肃,发人深省。
接下来我尝试来读一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过来就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解释:
1、鬻(yù):卖。
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4、或:有人,别人
5、弗:不 。
6、应:回答。
7、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最后提醒老师们朗读《自相矛盾》时注意的几个地方:
在读楚人卖矛与盾时,要有吆喝生意的感觉,炫耀自己的东西多好。语气语调可以高扬、骄傲一些。
最后议论的时候则是娓娓道来,平铺直叙,要有信服力,不需要太多起伏波动的情感。
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节奏和断句,旁白、对话、议论的区别。
啰啰嗦嗦这么多,感谢各位老师的陪伴与聆听,今天我们的交流就到这里了。期待老师们更多精彩的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