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美朗诵《插队感怀》作者李新华

朱康美朗诵《插队感怀》作者李新华

2021-01-04    12'20''

主播: zkm🍘一路同行

230 5

介绍:
《插队感怀》 作者李新华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 五十二年前的今天, 一百二十五名育英中学的姑娘小伙奔向了黄土高原。 三年造反,一事无成, 万人无业,百废待兴。 三届学生 无法安置就业, 无数青年, 浪荡街头,无所事事, 为了给国家排忧解难。 上山下乡是当时历史的必然。 我们顺应潮流,我们听从召唤。 奔赴山西夏县。 送行的站台上, 人头攒动,红旗招展。 送行的队伍中, 亲朋好友,泪眼相连。 欢声,笑声,口号声, 催人奋进,感地动天。 喊声,哭声,叮嘱声, 撕心裂肺,使人催惨。 再见了, 我们的北京海淀。 再见了, 我们的育英校园。 列车上同学们就像出远门一样自然平淡。 三三两两侃谈聊天。 左手面包右手肠,吃的香甜。 有人还朗诵着红楼梦里的诗句: “奴去也,莫牵连,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下乡使我们,消除了派性,不计前嫌。 下乡使我们,脱离了登峰造极的风口浪尖。 我们当时无忧无虑,随着列车奔向那未知的明天。 列车长鸣/爬过了娘子关。 来到了山西的地盘。 经太原过临汾,停到了个叫水头的小站。 同学们蜂拥下车,迎着黄沙的洗卷。 望着这凄凉的黄土昏天。 心中怀着忐忑和不安,这就是我们的第二家园。 乱嘈嘈,同学们的行李堆成小山。 齐整整,五辆马车一字列队,彩旗在风沙中招展。 驾车的骡马腰肥肚圆。 车把式的大鞭甩的咔咔响, 展示着他们的车技和老练。 老乡们不太爱说话,但都带着和颜悦色的笑脸。 上车回村啦, 书记队长都在高喊。 同学们听着当地的口音,感觉到新鲜.亲切,和温暖。 十五里黄土丘陵路, 把我们拉到了东张南。 村两旁的乡亲们,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观看着北京娃,到村的稀罕场面。 虽然听不懂乡音,但确有一种愉悦舒服之感, 队里召开了欢迎会。 队长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温暖,承诺让我们过好第一个年。 最高指示的下达,使人欢心雀跃,又增加了我们对下乡的信念。 我们庆幸来到这山西晋南。 这是尧舜禹的故乡, 使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五千年河东文化的沉淀。 我们庆幸分到山西夏县, “山山青且秀,处处绿茵浓”。 这里是全省的绿化模范。 我们庆幸分到了这良田沃土,打一载吃三年的东张南。 我们庆幸十八名踏实安份的青年分在一起, 将在一个村里干活一个锅里吃饭。 理想和现实总是相差太远。 美好和乐观总是伴随着苦难。 日出而作,日落而还。 面朝黄土,背朝天。 插队知青必须过好劳动关。 学大寨,搞会战,水土保持修梯田。 同学们奋勇争先。 起圈,拉车送肥,我们汗流满面。 收麦打场,龙口夺食,真叫人熬煎。 棉田除虫,打药摘棉,女同学头晕目眩。 拉耙犁地,收秋种麦,大家样样学着干。 劳动让我们疲惫不堪,累的同学之间少语寡言。 幸亏我们团结互助,大灶吃饭。 女生的帮助使男生心暖。 瓜熟柿黄,一年又一年。 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晒黑了皮肤,长满了老茧。 岁月蹉跎坎坷路, 青春奉献东张南。 劳动使我们得到了锻练。 劳动使我们知道了农民的艰辛苦难。 苦难也是财富,使我们今后的道路能知足感恩,乐观豁然。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们的命运随着政治运动的更迭而变幻。 物质的稀有, 思想的困惑, 经济的无收, 生活的无助。 我们无法养活自己,我们更无法赡养父母,这就是当时二十多岁的青年。 返城回京又成了当时的必然。 下乡容易返城难。 百万知青返城的道路更凶险。 病退,困退,对调,上学,经商,进厂等等…… 五花八门寻找未来的归宿和期盼。 回城了,人老了。 感黄土地恩, 谢东张南人。 记忆的永恒, 苦难的经典。 五味杂陈的知青岁月, 是尘封的烈酒, 是晒干的黄莲。 我们容颜已老,芳华落红, 但我们的心永远常青,肝胆赤诚。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尘泥更护花” “零落尘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 知青是我们这代人的永恒话题, 知青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用两首《西江月》结束我们的回顾感怀。      无奈时代云烟, 有幸插队晋南, 磨练成长广阔天, 志向因势而变。 苦难也是财富, 怨悔使人肠断, 宁静淡定伴余生, 宽容海纳百川。       品尝尘封苦酒, 笑谈坎坷人生, 前赶后错步步空, 寻乐仍在其中。 莫怨天地不公, 只需心态平衡, 亏赢有数/听天命。 知足常乐安宁。     新华写于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