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美 2023 01 02
诵读《孟子》第39天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
【原文】
4.2.2、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屋wū]!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照))无诺;君命召/不俟[四sì]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雨)/夫(浮))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鱼)?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欠qiàn]乎哉?’夫(浮)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涨zhǎng]民/莫如德。恶[污wū]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忘wàng];桓(环)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hào]臣/其所教[jiào],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释义】
4.2.2、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就要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准备朝(潮)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代))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是尊尚道德,乐行仁政,不这样,就不能有所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一引),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大费力/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之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谢))于/做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