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新50篇 02.22
作品6号《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竺可桢 (竹可珍)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篇)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qiū tiān),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sù sù de)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摔)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再)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后)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hòu)的关系(ɡuān xi),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dǒnɡ·dé)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后)。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lái)的许多/农谚(燕)/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jiū)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yàn zi)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