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 | 胡村月令•采茶

胡兰成 | 胡村月令•采茶

2017-05-12    13'35''

主播: 亞平summernut

270 7

介绍:
近日再次路过胡兰成的故乡嵊州,借机看了看城隍庙溪山第一楼。圆了曾经的一个梦。那一次,车行于绿树掩映的坡路上,几角错落的黄墙和一座风月磨蚀的古楼,在眼前一闪而过,便挂在心上了。 胡爷的《今生今世》,写的是中国民间,江山有思。看他《诏华胜极》里的胡村,有一种清平与烂漫,真一派人世风光。我不敢奢望胡村可寻,就对城隍庙有了一丝期许。 终于进了看了,也就收了心了。 回家再读《胡村月令》,因季节的缘故,拣来《采茶》一节诵读,有如历在目的亲切。 胡村的茶是炒青之后有揉捻的,那么是何种茶呢? 嵊州四面环山,中为盆地,剡溪横贯其中。曾名剡县、嵊县。嵊州茶在历史流变中,曾有过不同的名字和样态。 陆羽《茶经》八之出,论茶产地优劣有言:“浙东,以越州上。”唐越州辖境今浙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流域,包括嵊州、绍兴、余姚、上虞、诸暨、萧山等地。 陆羽的好朋友僧皎然对产自嵊州的剡溪茶大加赞赏: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 宋代,越州茶以日铸茶为最。宋吴处厚在《青箱杂汇》中说:“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这时的嵊州茶,常充作日铸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 及至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论产茶有云:“浙之产,又曰天台之雁荡,括苍之大盘、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其后又云:“然虽有名茶,当晓藏制。制造不精,收藏无法,一行出山,香味色俱减。” 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作为平水珠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欧美。平水是绍兴的一个集镇,唐以后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平水茶区包括嵊州、诸暨、余姚、天台等周边县,整个茶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环抱,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在二百四十天以上。 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润绿,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而干燥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四个工艺。手炒一锅珠茶约需十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 这是不是很符合《采茶》中的描述? 然而,你读胡爷笔下的采茶故事,留下的不是汗臭,是汗香;一夜辛劳,留下的是年轻岁月发新枝的敞亮。 “茶灶镬底已烧得透红,一畚箕青叶子倒下去,满满的一镬,必烈拍啦乱爆,采茶女立在灶前就伸手下去炒,要非常快,本来有茶叉的,但是她们不用。她们左右手轮换着炒,茶镬里就像放鞭炮,水蒸汽直冒,热得她们只穿贴身一件水红衫,系一条长脚管柳条裤,粉汗淫淫的,额上的乾丝发都被汗贴住。她们一面炒,一面哄笑说话唱小调。” “夜里炒青叶子,主家的老年人都已先睡,由得一班年轻人去造反为王。他们炒青叶子炒到三更天气,男女结伴去畈里邻家的地上偷豆,开出後门,就听得溪里水响,但见好大的月色,一田亩里都是露水汤汤的。他们拔了大捆蚕豆回来,连叶连茎,拖进茶灶间里,灯下只见异样的碧绿青翠,大家摘下豆荚,在茶灶镬里放点水用猛火一炸,撒上一撮盐花,就捞起倒在板桌上,大家吃了就去睡,因为明天还要起早。” 还有立夏的日光里,大路与庭院静静的,听得茶灶间传来悠悠的一声嘘,那人双手把镬里的茶叶掀一掀,日子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