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祠的菊花
作者:夏立君 改编:左旗
江水,是菊黄色的。江水中流动的,恍若晋朝的菊花。
眼下已经不是菊花季节了,陶公祠中的菊花早已衰败,只偶尔露出 点点残黄。祠 在江边,江 叫菊江。这地方真是和菊有缘,除了“菊江”,还有一个“黄菊乡”。
初冬,菊黄色的阳光撒满全身,走进这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1的古建筑中,我胸中充溢着菊花般的清香。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过菊,种了好大的一片。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从小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4,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4到幽州。”不过,他的确 不适合做官。
史书记载,陶公所处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人们趋炎附4势,争豪斗富。开始,他忍,最终,他忍无可忍。他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这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
当时的他,能做什么呢?不过种种菊花而已,但我似乎 能体察到陶公的心意。他是希望用菊花的清香,去荡涤世风的污浊。只是 仅凭一己之力,又怎能改变一个王朝的腐败呢?
他耕种的姿势 或许可笑,腰 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可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找着诗句。人们更想不到,正是这片东篱的菊花,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 赞叹他的诗作:“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白居易 颂扬他的品格“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一生颠沛的杜甫,把陶渊明引为心灵知己;狂放不羁的李白,则传承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而中国古代文人嗜酒的共性,也都是受到了陶渊明深深的影响。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铸,傲然而立。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度日,那一定是 佝偻的样子,怎会这般威风?但我懂得雕塑者的心。他雕塑的,不只是东晋的那个人,更是一种不屈不侮wu3的气概。
仰望陶公塑像,几多崇1敬,几多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又欲说还休。一千六百年了,陶公安在?问菊,菊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