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俗、忆老舍、诵《养花》
文案编辑:后海居士 朗诵:乔谦、董佳宁、黎慕暗 节目制作:黎暮喑
今儿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儿,灶王爷升天言好事的日子。在老北京人的眼里祭灶这可是个顶重要的节日,从这天起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如果没有男丁倒可以免去祭灶这一截儿了,这是沿袭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老礼儿,月亮是女神,灶王是男神,意思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史记记载,祭灶在周朝就有了,荤祭素祭之说,到了明清就只剩素祭了。传说这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人们善恶的,他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向玉皇大帝去述职,在他返回天上之前,人们会为他准备隆重的送行典礼 ——祭灶神。家家都在灶前贴上一两只灶王爷升天时骑的“纸马”,还要摆上酒果、糕饼、糖瓜、胡桃、纸帛之类的作祭品。其中糖瓜则是必不可少的,一说是粘牢灶王爷的嘴巴,不让他到天上乱说话。一说是给灶王爷嘴上摸糖是为了贿赂他,让他多多说好话。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是高兴,吃着糖瓜、嬉笑着、打闹着、可着嗓子在胡同里反复地唱着祭灶的童谣。
两只蜡,一股香,
二十三日祭灶王,
一碟草料,一碗水,
泼在地下上天堂。
面对灶王把头叩,
爆竹三声响叮当,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
上天多多言好事,
回来给你关东糖。
戊戌年的酉时全北京城的人、包括皇帝和文武大臣都在这三声的爆竹中,欢送灶王老爷上天,没人会理会小羊圈的舒家,迎来了他们的老生子——庆春,虽说是正八经儿的正红旗,可也已是家道中落了,正因如此,做父亲的此时正在皇城里某个角落里为皇帝当差呢!母亲则因生产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如果不是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真不知道这个迎接春天的孩子是否可以撑得过那个寒冷的夜晚。三哥哥、四个姐姐只留下来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那年月孩子生的多,死的也多,囫囵个长大的都是生命力极强的,庆春的生命也该算是顽强的吧!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受了灶王爷的嫉妒、不满两岁父亲就死于战乱,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境因为父亲的去世更加的雪上加霜了,想必是老天有好生之德,赐给了他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母亲虽不识字 ,却用血汗教得了儿子很多很多。从母亲对大姑姐无理挑剔的忍让中,他习得了宽容。从母亲在兵变中不哭不慌,把眼泪往肚里咽,他习得了软中硬的性格,从没法中想出办法来。从母亲穷苦的一生,他习得了惜老怜贫的习惯。从母亲不管手头多么紧,也要设法弄点东西招待客人,他习得了好客。还习得了母亲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习惯。这些习惯一直保留着,无论生活多么清苦好客的习惯和乐于助人始终没改,想必妻儿们因此都吃了不少苦头吧,时过境迁这些苦头却成为家人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个人就是自称写家、文牛、文艺界尽责的小卒、咱老北京的名片 ——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爱花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从母亲那里习得的,一年四季院里、屋里总是鲜花不断。在这样的隆冬季节,正是蟹爪莲、海棠、倒挂金钟盛开的时候,我不知道老舍先生家里当年是否会有这些花,但是水仙定是案头必不可少的,这可不是我意想瞎猜的,北京人艺的《龙须沟》一版二春的扮演者李滨老师在听了由我们录的《养花》后说的。今天是老舍先生的诞辰,我们特意把《念想北京创刊的日子选在今天就是为了向老舍先生致敬,老舍先生的文章像一位谦逊友善的老朋友讲述着他见到的一景一事儿,这种口语化的讲述丝毫察觉不到是经过高度艺术加工的。这种口语化的讲述具有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每一句话都朗朗上口,但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先生总能把生活中极平常的语言变得阴阳顿挫,韵感十足而又毫无违和之感。而且文章中几乎没有生僻字,先生的文章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既可以供学者们研究,也可以使普通大众看懂,读懂。就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力读懂。不信?你就听听的董佳宁同学和黎慕暗先生读的《养花》。
养 花
老 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听了董佳宁同学和黎慕暗先生读的《养花》,我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我仿佛看到老舍先生在满是鲜花的丹柿小院里,坐在藤椅上和小孙女一起读着自己刚刚写完的《养花》。您看到了什么?对我们用这样的形式纪念老舍先生有什么意见?欢迎您留言。
老舍先生有什么意见?欢迎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