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的那些事
相信前几天大家的微信朋友圈或多或少的都被一个性格测试小游戏的图片所刷屏。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测试,只要输入你的姓名和出生年月以后就会生成一张你的性格标签,之后就可以截图并分享到朋友圈。在实质上,这个测试只和出生月日相关,也就是366种可能。并且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乐于在朋友圈分享它呢?
朋友圈,朋友圈,顾名思义就是朋友聚在一起的圈子。我们会习惯性的默认朋友圈里都是我们认识的人。正因为是认识的人,所以我们会倾向于相信对方,进而在感情上会更愿意去试一试。类似的还有帮朋友集赞,帮朋友砍门票价格,转发招聘信息等等。这是第一个原因: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们会点击。
不知道对于之前的几次刷屏朋友圈的事大家还有印象吗?比如说拐卖儿童死刑、问题疫苗事件、杨绛先生去世、科比退役等等。那几天朋友圈里都是这些信息,好像每一个转发的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是过了那几天以后呢?你还会想起那些事情吗?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有关拐卖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件流程,也不清楚问题疫苗的事件始末;我们在转发之前可能并不知道杨绛先生其人,也从来不看NBA,不知道谁是科比,可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转发相关信息。这和这些消息本身就是热点信息不无关系,另外,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希望和大家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从众心理。类似的还有12年的钓鱼岛事件等。这是第二个原因:从众心理,和大众保持一致性。
不知道大家对这些文章题目印象如何?
1.出事了!
2.紧急通知!
3.深度好文!
4.看后秒懂!
5.据说很灵!
6.太震撼了!
7.你肯定不知道!
8.最新骗局!
9.刚刚出的事!
10.不看后悔五百年!
11.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
12.欺骗你多年的小知识终于找全了!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是不是很眼熟呢?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甚至还有说双氧水可以增强肌肤活性的、无线路由器有助于老人延年益寿的等等。当我们点开这些文章的时候,里面往往是一些内容搭配广告,或者直接就是心灵鸡汤等等。而实际上这些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公众号为了吸引粉丝关注而复制粘贴的内容,在这个背后有专门的写手、推手负责。多数是采用这类带有诱导性的标题,吸引我们去点击甚至转发。这就是第三个原因:有目的性的诱导。
最后一个原因,和我们自己有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奇葩说》,节目主持人马东说:奇葩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告诉你什么道理,而是希望你能抵抗住煽动性的内容。对于朋友圈来说,上述的内容都是具有煽动性的。无论是鸡汤也好,还是干货也好,亦或是名人效应也好。因为微信本身就是一个碎片化的即时通信软件,它把我们的时间切割成了几分钟几分钟的组成,让我们没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因而都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就要做出一个判断——我是不是要转发。也因此我们可能会放弃独立思考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而只对我们看到的那一部分做出一个快速评价,我们可能也因此就放弃转发。所以这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过少的思考。
朋友圈中多有点赞之交,亦有真情实意。仔细看看我们在朋友圈中的过往,你会不会有一丝陌生,会不会觉得朋友圈中的自己有些不像自己。没关系,那就是朋友圈,一个可以展示我们想展示的平台。只是希望在今天的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对朋友圈多一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