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二三事第一期——心理学长的过去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无比广泛,跨越了几个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但是如果要想给它下一个定义,却无比的困难。Psychology 一词的词源在于希腊单词Psyche,意思是灵魂。这个单词翻译到中国来,在民国那帮疯狂追求信达雅的学者面前,就直接定义为心的理论了。从灵魂到心,跨度虽然有点大,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所谓的心理现象,无论是情绪认知还是感官刺激,其总是离不开对心脏的触动和心脏的感觉。恋爱心会狂跳,痛苦心会狂跳,愤怒心会狂跳,有点什么外界刺激心就会狂跳,只要有点不正常你的心就会狂跳……这和西方对于“灵魂”的定义相差无几。好吧,所以无论东西,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则都起源于人体的“感觉”。那么,我们的故事也将从一个倒霉的年轻人的感觉开始讲起。
1796 年的一个春天的夜晚,大卫·金尼布洛克正在进行他每天唯一的消遣方式:把自己的鞋子擦得锃亮。因为他的工作无比单调,乏味可沉,而且十分的苛刻。金尼布洛克必须一周七天都呆在同一栋建筑当中,从早上7 点到晚上10 点不得休息,而且晚上还时不时会被闹铃吵醒加班。按照后来金尼布洛克的继任者的描述:“没有什么工作比在这个地方做助手更加乏味和无聊,远离整个社会,除了偶尔可能看到一只可怜的耗子爬出来以外……被遗弃在这里,伴随着同样无聊的计算机,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的耗着,没有一个朋友能共同打发这些无聊的时间,也没有一个灵魂能与之对话。”这份工作虽然薪水少的可怜,但却是科学界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工作: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天文观测助手。但就在这个晚上,一个令他始料不及的事情让他彻底懵掉了:他被他的老师尼维尔·马斯基林解雇了。
一切都只是开始于一个该死的差异。马斯基林发现自己的助手金尼布洛克观察一个星体通过某个点的时间总比他慢0.5 秒,虽然金尼布洛克努力的想弥补这个差误,但这个差距却事与愿违的在不断扩大,最后在这个差误增加到了0.8 秒。所以马斯基林遗憾的解雇了他。
这件事对于整个科学界来说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水花,并不怎么惹人注意。然而在20 年后,这件事被另一位没事喜欢翻看格林尼治老黄历的天文学家弗伦德里希·贝塞尔注意到了。贝塞尔发现,马斯基林和他的助手之间的差异很有可能是所有人在观测当中都存在的的视觉误差引起的,人与人之间都会存在这种误差。通过实验他提出了实验学中大名鼎鼎的人差方程式,不同的反应时计算中人与人差异平均为1.233 秒。正是这个公式,给所有的生物学家、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想要穷极一生来研究人类的感觉现象。
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观测差异的公式能带给心理学如此巨大的变革呢?如果真要追溯,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时代。孟子认为大家天生就会学雷锋和荀子主张人生下来就一定是完蛋玩意的论战简直就是2000 年后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骂战的另一种翻版。亚里士多德念道的人性和希波克拉底拿人体分泌物数量当性格特征的研究也算是为现在的很多心理学理论铺平了道路。但这种研究却并不符合所谓现代科学的定义。所以,著名的记忆研究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才这样说道:“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的历史。”
到了18 世纪,整个西欧都沉浸在机械带来的社会变革当中,对于科学的定义就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固定的公式加以解释。虽然20 世纪概率论的发展打破了宇宙恒定的科学观点,但在当时,科学就是不变的数学公式。因此心灵研究由于不固定、不可被公式所描述,被排斥到科学的范畴之外。应运而此的机械论精神由此诞生。机械论也是那个时代人类哲学的基础,人们总希望通过确定的模式支配宇宙、支配社会。实证主义、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思想萌发,催生出一大批诸如笛卡尔、洛克、霍布斯、伯克利、穆勒等哲学大家。
由于贝塞尔的发现,人们对于心灵的研究从以往凭宗教和哲学下的定义开始转向了对于有实验倾向的方向研究。因此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19 世纪30年代开始激励并指导了催生出现代心理学的前身——也就是生理学极度发展。
首个倡导并使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学者是著名的柏林大学解剖学教授约翰内斯·缪勒。缪勒是一个多产的学者,平均每7 周就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速度他持续了38 年。
通过解剖大脑他认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接收不同属性的能量,因此人类才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刺激能量中中分辨视觉、听觉和触觉。这位科学疯子先生花去大量的时间将实验法应用在人类实验当中,虽然引发了生理学的发展热潮,但最终还是引来人道主义的众怒,搞得苦不堪言。最后,和后世大多数科学疯子一样,他因为抑郁症自杀了。
不过在缪勒的倡导下,生理学家们对于大脑的研究开始轰轰烈烈的盛行了起来,各种新生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齐上,电刺激法、切除法、临床法等实验催生出了霍尔、布洛卡、古斯塔夫、加尔等大名鼎鼎的先驱。科学疯子们暗地里对活人的大脑做着各种非人道的实验,虽然为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大量贡献,但科学疯子们惨无人道的实验还是给他们惹上不小的骂名,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矛盾和论战。
19 世纪中期的美国和德国街头,有很多的相面大师。他们通过观察人类的面部构造和头骨特征,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这些看似如同中国算命先生的手段和伎俩,被堂而皇之的发表在《美国颅相学杂志》上。这份杂志由富勒兄弟创刊,在当时被疯狂销售,让富勒兄弟赚的盆满钵满。《美国颅相学杂志》的技术指导是一个叫做约翰·斯柏兹姆的家伙,他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医生弗朗兹·加尔。
加尔是那些使用新兴实验法研究大脑的科学疯子的一员。他认为通过人类的头盖骨特征就可以看出人类的智慧甚至性格特征,为此他还专门谱写了一份人类颅骨特征图。颅相学理论也得到了法国医生布洛卡的语言中枢电刺激的实验支持。后来,很多美国的企业都参考颅相学以观察应聘者的脑壳来判定是否录取,家用和商用的颅骨测定机器也在街头小巷红火大卖,据统计光颅相测定的机器就有33 种,让不少人赚的盆满钵满。
也许是因为看不惯这帮江湖庸医的骗钱手段——或者是羡慕?总之,法国医生皮埃里·弗洛伦斯通过对鸽子进行脑损毁实验提出了大脑功能的整体说,他认为大脑的功能和颅骨的特征实在是毫无瓜葛,加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提出大脑的功能是整体作用,并不存在某个部位有着固定的功能。通过实验,弗洛伦斯也确实指出加尔和斯柏兹姆的脑区功能定位图是错误的。此言论一出学术界顿时硝烟四起,越来越多的正义之士——或者看颅相学者大赚特赚的眼红人士站起来反对颅相学,结果颅相学的支持者一落千丈,加尔本人也被打入学术界的冷宫,在人们心中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江湖骗子。颅相学轰轰烈烈的来又轰轰烈烈的走倒是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流行的事物,与其正确性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就在这样红火的研究热潮当中,逐渐开始有人将实验法从单纯的生理学研究开始转移到到心灵研究方向,这种行为虽然一度遭到了罗马教廷的异端询问,但是在科学疯子们不懈的坚持下,心灵的实验还是轰轰烈烈的在德国展开了。为什么是德国呢?因为19 世纪初的德国,由于在之前是一片松散的联邦,所以几乎每一片区域都有一所被良好的财政、高工资的教师以及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所武装的大学——想想看,同期的世界霸主日不落的不列颠帝国才有区区两所大学而已。而且德国的氛围更加适合生理学和动物学那种精细描述的分类工作,更加欣赏归纳的方法。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们则更倾向于能有着宏大结果的、数学的演绎方法。因此,英法的大学迟迟不肯接受需要精细实验的生理学作为科学,剑桥大学还在日后的1877 年通过声明“把人的灵魂放到量表当中有辱宗教”为由拒绝实验心理学授课。法国人和英国人对于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心灵充满怀疑,唯有德国人才毫不犹
豫的拿着量表和机器研究人心——虽然一开始只是对于人体感觉的研究。
所以在实验法和生理学思想指导下,一大批德国科学家前仆后继的奋斗在用量表描述心灵的研究当中,现代科学心理学才逐渐发出了萌芽。比如柏林大学的生理学教授赫尔姆霍兹,他通过电刺激青蛙腿初步研究出测量人体感官差距的物理量表法,是第一个表明心理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检测的学者;莱比锡大学的感官生理学家厄尼斯特·韦伯提出了感觉测量中的最小可觉差概念和心理学中著名的两点阈限的常数计算公式:韦伯定律;他的学生费希纳发展了韦伯的理论,用了7 年的时间为感觉测量整理出了一套系统的工具理论,也就是成为心理学实验法诞生标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这三人也被称作引领心理学诞生的“三巨头”。
比较凄惨的是,和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科学疯子们大多数都在神经症和抑郁症的折磨下郁郁终生。比如费希纳,他以32 岁的年龄在1833 年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教授职位,可谓是学术界叱咤风云的泰斗。但也就这个时候开始他患上了抑郁症,他想尽一切办法自己研究自己的病症来尝试治愈自己,而实际结果却是从40 岁开始莱比锡大学就开始每年给他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彻底的退出了学术舞台;伟大的赫尔姆霍兹1893 年在乘船的时候摔了一跤,随后一年内就变成了半清醒半呓语的癫狂状态。如果科学就是我们的上帝,那科学家是人类献给科学以换取风调雨顺的活祭品。无论是宗教的神灵还是科学的神灵,人类祭祀的行为从古至今都未变过。
回过头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操作等一系列的基础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自然的科学方法被应用于研究纯粹的心理现象。此时,研究心理的技术和仪器出现了,相关的重要书籍出版了,人们对心灵的研究也开始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德国的科学家们对感觉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绘,时代的思想氛围促进了这股思想潮流的汇聚。就只差某人的临门一脚,来将其整合,去建立这门崭新的科学。最终,曾经引领生理学浪潮的大师约翰内斯·缪勒的学生、也是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的年轻助手,一名叫做威廉·冯特的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完成了这项使命,成为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长的过去,也自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