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二三事第二期——冯特时代
1861 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读过世界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美国南北战争正轰轰烈烈的开展着,林肯大叔和奴隶主们正在大平原上战个痛呢。这个时候呢,西欧地区一片风平浪静——至少对于学术界而言正是如此。德国的海德堡大学里有一名29 岁的生理学研究生,此人浓眉大眼吊额白睛,虽然长着一副大虫的模样,但一水的络腮胡子却帮他迷倒了万千少女,不仅受到当时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的青睐成为他的助手,还在海德堡大学里当兼职教员赚取不菲的薪水。
但是这家伙颇爱做白日梦,每天心不在焉的给那些生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讲自己梦中游仙境从上帝那里习得的实验技法可以研究人类的灵魂,把那帮没啥见识的本科生唬的一愣一愣的。这件事被赫尔姆霍兹发现后,自然把他这个不成器的完蛋玩意狠狠的训了一顿,但是这家伙完全不给老师一个面子,说老师您这么喜欢拿电流刺激青蛙腿这种异想天开的研究方法您哪有资格说我什么的云云,气的赫尔姆霍兹差点就开了他。
和一般的疯子不同,科学疯子们永远都是认为自己代表着真理。回家之后,他开始在家里搭建了临时的实验室自己玩,这一玩就把实验室玩穿了整个德国的生理学界,闯到了另一个新的学界——心理学界上。
这个敢当面顶撞科学界著名泰斗赫尔姆霍兹的愣头青叫做威廉·冯特,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1832 年在德国曼海姆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威廉·冯特在一个牧师家庭呱呱坠地了。这小子打小就不怎么讨人喜欢。冯特的儿童时代有些孤独,因为他的老哥正在隔壁镇子的寄宿学校住着,他的爹妈又比较喜欢社交,没事就成天出去参加派对舞会什么的,没人陪他玩。
“中二病”指的是在青春期刚开始的孩子们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幻想状态,总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或者天生神力,认为大人都是愚蠢的愤世嫉俗的狭隘之人,认为社会上没人能懂自己,这个社会已经黑暗的没救了之类的,基本上就是所谓的青春期综合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同一性完善,中二病状况会逐渐消退。但对于少数情况——尤其是像威廉·冯特这样的科学疯子们,不仅比同龄人更早的出现中二病的现象,而且有可能会终生不愈。
所以从二年级开始,老冯特觉得如果孩子继续让自己管估计只能培养出一个旷古烁今的疯子,所以决定让自己的助手来承担教育孩子的工作。小威廉倒是很喜欢自己的新监护人,一直到13 岁为止他都和这个助手呆在一起。助手看到老板的儿子这么喜欢自己自然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最后使尽百般手段把威廉冯特培养成了一个旷古烁今的科学疯子。
当然,这是后世的评价而已,那个时候冯特的老爹还没能看出儿子“科学”的属性,因为冯特的中二病爆发已经闻名遐迩了。由于整个冯特家族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家族里的祖祖辈辈都几乎遍布每一个学术领域。所以当冯特开始读大学预科的一年级时,老师们对于这位学术名门的后裔还是倍加期望的。但不得不承认,冯特的中二病已经根深蒂固,他从想当吟游诗人已经开始变成“无法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了,结果他既不能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也在老师那里给家族蒙上阴影。
不过科学疯子的本质是不会因为中二病而止步的。虽然冯特依然不怎么喜欢学校,但他逐渐能控制自己的空想,并且努力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能力。19岁预科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医生,这样既可以养家糊口,也可以做科学研究,也能没事发泄发泄中二病的欲望。他在蒂宾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接受医学训练,尤其是在海德堡大学,他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医学和化学。但是冯特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医学实践,所以,他开始转向生理学专业。
他在柏林大学跟随约翰内斯·缪勒,也就是那位在19 世纪30 年代首创用实验法引领生理学时代的学者,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他返回海德堡大学继续深造,在1855 年拿到了博士学位。从1857 年开始,冯特担任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并因为天赋异禀成为了赫尔姆霍兹的实验助理。但是就像我们开头所说的那样,这个没事就中二病发作的喜欢空想的家伙实在是让学生们和赫尔姆霍兹头疼不已,冯特自己也开始觉得在实验室里鼓捣赫尔姆霍兹那些传统的玩意乏味可陈。因此1864 年他被提升为副教授后,就辞去了实验助理的工作,专心在家里搭建自己的实验室玩。
在满足自己空想的生理学实验时,冯特科学疯子的灵魂觉醒了,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份传统的宗卷,里面记载了一百年前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金尼布洛克与导师马斯基林之间的观测时差和后世贝塞尔提出的人差方程式。冯特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个人差异的出现实际取决于人把注意力放在观测对象上还是计时器上。为此他创造了一种叫做哥单科梅塞的计时器,在德语中时“思想的量尺”的意思,试图用它来抹平贝塞尔提出的那种不可逾越的个人差异。当然,这种中二病发作创造的东西,最后失败了。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冯特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生理学转向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虽然里面中二病的空想成分居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为未来冯特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858-1862 年分部出版的《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他初步概括了自己的想法并描述自己在家里做的实验,并首次使用了“实验心理学”这个名词。因此这本书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被共同认作是一门新学科从文献方面诞生的标志。
随后冯特就出版了《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这本书到了冯特逝世之后还在不断被重印,可见其重要性之大。在这本书里冯特不断探讨着反应时、心理物理学等许多直到现在的心理学家们依然孜孜不倦所研究的问题。而他的另一部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是他从1867 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讲授生理心理学的自编教材。作为世界上第一门心理学的正式课程,《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牢固的确立了自己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的问题和实验方法的独立实验科学。
1875 年,冯特开始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成为了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在这里工作了45 年。随后的1879 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1881 年,
他创办了《心理学研究》杂志。这两件事成为了历史上公认的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表明一门新的学科正式创立。在未来的岁月里,冯特的实验室吸引了大批的学生来和他一起工作,其中不乏很多后世心理学各个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者:比如美国第一位心理学教授卡特尔,构造主义的创始人铁钦纳,人格二因素理论创始者和科学统计学的先驱斯皮尔曼,儿童心理学运动之父斯坦利·霍尔等。大批的学生们后来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日
本等将他的实验室完全的复制过去,使得莱比锡大学为心理学发展的提供了一个杰出的榜样和卓越的示范。最后由于他的名声在学界已经扬威千里,1889 年他成为了莱比锡大学的校长。
冯特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节律,早晨他写文章、批阅学生的论文或者编辑他的杂志,下午他会对学生进行考试或者去实验室。尽管冯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者,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实验室的工作者。早年中二病时期他在家里做实验的狂热已经被消磨殆尽,按照他的学生卡特尔所说,冯特在实验室每天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作写书,从1853 年到1920 年去世,冯特写了54000 多页,平均每天2.2 页,是一位真正学著等身的学者。
冯特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于个体意识,主张用内省法,也就是被试的自我报告来进行实验。他认为心理学家应该主要关注直接经验的研究,而不是间接经验,比如我们应该关注牙疼时的感受,而不是牙疼本身。他认为意识是由许多静态的元素组合而成,成型的意识具有高级认知过程的能量,有很多观点证明,冯特试图打造一个意识的元素周期表。他的学说被铁钦纳和维特海默所继承,但前者抛弃了冯特的意识具有整体的功能这一论断,而后者抛弃了意识由多种元素组合这一论断,分别刺激形成了构造主义和格式塔学派两种学说。而冯特本身最为看重的他的另一部作品《文化心理学》则并没引起什么关注,学界对这本书的引用还不足《生理心理学原理》的15%。因为到了最后,冯特也没能在他的学术思想中放弃他的各种空想,这使得他真正倾注心血的《文化心理学》反而远远不及《生
理心理学原理》了。
冯特改变了心理学的哲学思潮,但很多人都对冯特的哲学倾向褒贬不一,比如列宁认为冯特是一个“抱着混乱的唯心主义”的“老麻雀”,我国学者陈元晖则认为他是“哲学史上的侏儒,心理学史上的汉子”。不可否认的是,冯特改变了心理学的思潮,改变了心理学的观念。
在《生理心理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中,他写道:“在这里,我呈现给公众的是标示出一门新学科领域的努力”。如果说那些赫尔姆霍兹和费希纳等生理学家们设计出了心理学这幢房屋的结构,那么冯特就是这幢房屋的建筑师。虽然冯特没有创造出心理学,但他建立了心理学。
由于冯特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意识的元素,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其实是因为冯特本人中二病发作故作清高认为心理学服务于实践是有辱斯文的结果,所以冯特并没有完全在德国直接改变学术心理学的性质。虽然冯特是一名伟大的学科建立者,但在他的同期和后世,所有心理学家包括他的学生几乎都是对他学术理论竖起了反叛的大旗。
就在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出版的第二年,符兹堡大学的哲学教授弗兰兹·布伦塔诺出版了《从经验观点看心理学》,布伦塔诺所描述的对于心灵现象的描述几乎是全盘否
定冯特的意识元素理论,这在当时对冯特造成了不小的名誉冲击;赫尔曼·艾宾浩斯对于记忆曲线的研究表明记忆是可以进行实验的,这对于声称高级心理过程不可被实验的冯特简直就是一声响亮的耳光;符兹堡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屈尔佩在艾宾浩斯的影响下也摒弃了和冯特同一阵营的想法,他提出的系统内省实验法由于和冯特的内省实验法几乎完全不同而遭到冯特的不满,他将屈尔佩的实验法称为“假冒的”内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在心理学建立不久,分裂和争论席卷了整个心理学领域。虽然冯特、艾宾浩斯、布伦塔诺、屈尔佩等人存在各种分歧,但他们主张用观察和实验研究人类有机体的反应作为心理学研究方向的观点却始终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