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的孩子只是内向……
前不久,观摩了这样一场咨询:来访者是一对母子,母亲主诉:孩子今年六岁,于今年九月份进入某名校一年级学习,开学两个月以来,老师频频反映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执行力缓慢,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周围同学交流,遂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在后面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摄入性会谈中,得知家人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小班时就不和周围人说话,喜欢自言自语讲故事,在一次健康体检中,医生建议进行心理测评,结果表示有自闭症倾向。
来访者表示自己当时很担心,但是家人觉得这没什么大碍,孩子会说话,只是不和周围人说话,这是个性格内向的娃,大一点就好了。在家人的“理性”分析下,这位母亲选择相信家人的说法,毕竟,性格内向要比自闭症好接受!
咨询的最后,我们建议来访者带孩子去本地三甲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接受专业的治疗。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一所学校,否则孩子再持续接受外界的压力对他的发展很不利。当看到来访者捂着脸泪流不止的说到:这所学校我们花了不少钱进去的,他成绩还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帮他调整一下?我知道,他只是这所城市的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的一个孩子,但是对于那个家庭,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同理心我们有,但是我们得在专业的前提下进行咨询,所以,我必须很认真的说一句,自闭症不是性格内向那么简单!
心理学上关于性格内向的解释是这样的:它是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
而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又称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自闭症治疗原则:
一、自闭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二、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三、由于自闭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自闭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我想经过上面的对比,再回到文章一开始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刚上幼儿园也就是两岁多已经表现的比较突出了,家人也注意到了,也在医院做了相应的诊断,但是家人一致选择逃避现实,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期,真的是现实版的讳疾忌医呀!在为这个孩子感到惋惜的同时,我想说的是:遇到问题时,面对比逃避更难,但是逃避的最后会被报以更沉重的一击;很多时候,花很多钱不一定会办好事,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
文章的最后,我想用电影《雨人》中的一句台词结尾: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可以让周围的人显得可笑和渺小。谨此送给来自星星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