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附曾冬《唐诗素描·悯农·其二》
正午。比火还要火的太阳,光芒四射。炙热的阳光肆无忌惮推开天空的大门,汹涌着扑向大地。那些曾经饱满的叶子,现在也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一只蝉躲藏在叶片的背后,口干舌燥,再也没有一丝力气鼓噪。
村庄的后山坡上,一块有点营养不良的玉米地,被一把反射着银光的锄头修理了一遍。几根站立不稳的青禾,倒伏在滚烫的土坷垃上,再也伸不起腰来。那位头戴一顶破斗笠的农夫,心痛地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然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汗水像雨点一样顺着黝黑的肌肤落下来,滴在禾叶的脉络上,然后又沿着茎芯,融和到了泥土的深处。禾苗的根须贪婪地猛汲一口,尝到的却是一种咸咸的味道。
朋友,当你端起一只纯白或有点豁口的碗,望着那一粒粒金黄的粮食,是否也会有一些影像在眼前回放:那刺眼的阳光、那绿绿的禾苗、那薄薄的土地以及土地上那个胡子发白却还在田地挥锄劳作的背影……
如果没有乡亲们一滴滴辛苦的汗水,我们还能这么清闲地坐在家中,望着窗外的夏天发呆吗?
我突然明白了:阳光下的一滴汗水,才可以换来一粒秋天的米粒;珍惜一粒小小的米粒,就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