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夏淑琼
音频剪辑:June
BGM:再见,小小太空人--黎允文
Who and What We Live for
我有一首喜欢的诗——谷川俊太郎的《活着》。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大二,可可穿着水蓝色的连衣裙站在舞台中央,追光灯打在她身上的时候,诗里那些美好的意象好像和她融为一体了。这首《活着》和余华的《活着》可不一样,后者的“活”被“死”的黯淡逐渐淹没,前者的“活”却满溢着“生”的动人姿态。不知道谷川是在怎样的时刻写下这首诗的。他只是简单地记录日常的零散碎片,还是不得不捕捉稍纵即逝的美以支撑自己抵挡永恒的黑暗。有一首歌叫《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看到歌名会觉得这是一首很丧气的歌曲吧,其实不是的。黑尾鸥随着浪花起伏的悲鸣,阳光里绚烂开放的杏花,渔港的灯塔,少年的笑容,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好像不能够一了百了,开始眷念对世界生发的些许好感与期待。
所以我们来这世上走一遭,是为了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太大太深了,大到我们不知道从何开始回答,深到我们不愿用它打乱我们浅易的日常。所以这个问题一定需要一个包罗万象且深不可测的回答吗?我认为不是。最简单的,人为自己而活,为一切值得的事物而存在。有人会说这个答案太过自私和敷衍,但对我这是最真实和中肯的回答。
知道了人只为自己而活,就知道了人不必去迎合任何人的期待。一生中人要完成的全部事情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自由和自在,如此想来似乎有偷懒的嫌疑。但换个角度想想,这样我们也不会对他人抱有期待。因为他们也只是为自己而活,他们随着自己的心意肆意生长着,不必理会累赘的期待。要是这世上所有人都知晓了这个道理,便会少许多焦虑的父母、衰老的孩童、挣扎的青年、纠结的爱侣,伴随他们衍生而出的攀比、抑郁、虚荣、抱怨也会逐渐无处遁形。可是知晓道理的人们往往给出的反馈是:“说是这么说,可是你不知道这世界的残酷。”所以,我们对一个人抱有期待,他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吗?显然不是嘛。不然我们的世界怎么没有哪怕一个完美的人,怎么不是所有孩子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怎么不是每一对情侣都理所当然地白头偕老。更常见的情境是,期待被一次次打破,人们被迫不情不愿地降低对他人的要求。此时期待的一方紧锁眉头,发出沉重的叹息:“哎,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被期待的一方犹如身中利箭,被捆绑在十字架上,心里想着:“我可没让你对我有期待。”
清楚了人为一切值得的事物而存在,就清楚了人不必一直追逐空洞的泡沫。行吧,这又是理想主义者的振臂高呼。别急,先别着急划分阵营,先停下来数数——哪些是生活中必需的事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呃,这个清单好像可以被无限延长。我猜,你肯定数出了许多实在的物品,比如房、车、钱,比如大别野、高档车和许多钱。我也没那么理想主义,我不会说这些东西不重要。我知道它们可以给人带来舒适安逸的体验,是文明社会中无法被舍弃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我在打下这些字的瞬间,就差点喘不过气来了。它们好像限制了人们想象的自由,让人不敢做梦,开始望着现实的叙事框架哀叹,过早地把自己关进套上物质的牢笼。那么,所有人都在追逐的事物是真的会让人觉得值得,会给人以幸福体验的吗?我更愿意承认物质只是幸福的一种类别,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成分。值得人活着的事物有好多,绿油油的春天、汗水打湿的夏日、裹紧毛衣的秋夜、白茫茫的冬天、漫无边际的星河、枝桠间透出的阳光、布谷鸟的声声吟唱、萨摩耶天使般的微笑、油泼辣子的焦香、女孩摇曳的裙摆、少年白净的衬衫、狂风骤雨、日夜流转、此时此刻,这同样是一份无止尽的清单。
弄清楚自己为谁而活,就不会对他人和自己抱有任何无谓的期待;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才不会看不见月光也找不到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