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1谓美2,斯3恶4已5;皆知善之6谓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8,功成9而不居10。惟不居,是以不去11。
【注释】
1.美之:受人赞美称赞的行为。
2.美:光荣。
3.斯:本身。
4.恶:丑恶的行为。
5.已:已经产生存在。
6.善之:顺应他人的做法。
7.不辞:不评说。
8.不恃:不以自见。
9.功成:功能作用成。
10.不居:不占居己有。
11.不去:没有任何失去而恒常自在。
【今译】
天下都知道分别受人赞美的行为才光荣,这本身就说明丑恶的产生;都知道分别顺和他人的做法才是善,这本身就说明不善的存在了。因此,如同有无互运而生,难易相推而成,长短相比而形,高下势差而冲,频波相谐而传,前后相继而流一样,都是不可抗阻的规律必然无常。所以,圣人处顺应自然生发而不冲阻,行容任自性觉悟而不恃教。万物自由生发而不评责,生不着其有,为而不恃自见,己能生继作为不占居己有。圣人只因一切皆无居执,所以就没有身心及一切失去的存在。
【要旨参解】
一、“斯恶已”、“斯不善矣”说破了分别美和善的出现就已经处在善恶、美丑的运变之中,已经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美和善了。
二、从“有无相生”到“前后相随”是证明善恶、美丑都是这种对应规律不可抗止的必然。
三、一个“恒之”道破了规律不可抗止的无常之性,说明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因为所以。
四、具体的“处”、“行”,真正的善和美就是不辞、不有、不恃、不居。且只有不居一切才能不存在丝毫的失去,才能恒常在不去之中。
【续解】
一、此章首在读懂“恒之”,读懂万象无常规律不可抗止的必然运动。从中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从中通达后文“不敢为”而“啬”的取此之理。
二、有为欲善,虽也为善,但并非究竟,并非终善,所以必须明“恒之”而不违,处无以为方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