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沉默的螺旋
它被称为论述题的万金油,也是试卷上的百变怪,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参考答案】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最早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并于1980年出版《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沉默的螺旋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诺依曼认为,大众的意见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客观上是为了“促进社会一体化,保障基本行为和观念达到足够的一致水平”。
【考点解析】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经常考的概念,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在论述题中对该理论的运用,都需要各位切切实实了解这个理论的真实内涵。沉默的螺旋直接针对的是公众意见的研究,而且涉及到社会控制相关内容,答论述题不要滥用。此外,“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这类的子概念也要按照名词解释的标准来掌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