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1分钟 014 议程设置
2016年南京大学专硕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参考答案】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理论渊源】
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惊人地成功。”
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观点基础】
议程设置理论基于两个观点:一、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二、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理论延伸】
议程设置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有许多“议程设置者”,传播媒介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可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传播媒介经常在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互动中发挥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为人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关问题】
时滞问题(time lag):媒介议程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转化为公众议程。(由于记忆力的自然衰退,议程设置效果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
朱克(Zucker):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就是强制性接触;而公众不能直接体验的,则是非强制性接触(unobtrusiveness)。公众对一个议题的直接经验越少,就越依赖媒介来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因而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不会。
议程建构:芬克豪泽:
媒介顺应事件的流程,“只不过多了些相同的事”,因而不被认为是新闻;
过度报道重要但罕见的事情,因其不常见,被夸张报道;
对总体上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选择有新闻价值的部分进行报道;
伪事件(制造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游行、示威、宣传促销手段等;
事件的总结报告,或按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报道方法来报道无新闻价值的事件。
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 ),影响媒介议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他媒介的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