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共读16】谣言:记住六个重点概念

【听书共读16】谣言:记住六个重点概念

2017-02-06    07'17''

主播: 觅游考研

461 77

介绍:
好书共读,分享感悟。 今天是【听书共读】栏目第16天,我们一起阅读《谣言》。 本期主题分享:记住六个重点概念 文摘: 1.在西文中, “谣言”是指在人群中传播的未经证实的说法,它可能为假,但也未必不真,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词。中文的“谣言”含义则比较丰富,相关的词有“传言”、“流言 、“谗言”等,内涵各有差别。“传言”是中性词,它不一 定没有根据。 “流言”是没有根据的传言,朱熹称之为“浮浪不根之言” («诗经集传»卷七) ,但它不一定是有意制造出来的。 “谣言”不是一般的流言,而是有意制造出来的流言,但不一定都是坏话。“谗言”最严重,它特指毁诺、陷害他人的谣言。中文语境中的“谣言”往往指向后两种情况,相比西文来说, 是更严格意义上的谣言 。 2.为什么人们会信谣、 传谣?第一,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时刻。无论社会有多么开放、 信息有多么公开, 也不可能使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事实的真相。因此,所有人都可能相信那些听起来似乎合理的谣言,包括所谓的智者。第二,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有情感,也包括所谓的“智者”,他们会憧憬、困惑、愤怒、厌恶、仇恨、嫉妒、怀疑、恐惧、自信、自卑、无聊。同样,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时刻,各类情感尤为强烈。这些情感因素会大大增加人们信谣与传谣的概率。第三,在立场上, 所有人都有偏向, 难以用不偏不倚的方式处理信息, 尤其是所谓的“智者” 。面对互相矛盾的信息时,偏见使人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 哪怕它们是谣言; 偏见也使人们更愿意质疑与自己立场相左的信息, 哪怕它们是真相。 3.遏制谣言的方法:一是法律途径,迫使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法律责任, 用增加造话、传谣代价的方式阻遏造谣、传谣。例如,纽约已通过立法来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 二是文化途径, 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文化, 了解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未必可靠, 并对谣言保持警觉, 不轻易相信互联网上流传的东西。法律途径可能产生“寒蝉效应”,伤害言论自由;文化途径可能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 导致不信任文化。 谣言传播有三大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 4.作者认为,在谣言问题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度的寒蝉效应。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隐私权利诚可贵,言论自由价更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核武器”,我们应该调整策略,既相信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 又设法增强市场监管, 遏制虚假谣言的扩散。 重要概念: 1.谣言:不同于流言,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散播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 2.流言:集合行为主要的信息形式。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通常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流言具有: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奇异回流现象;伴随着大量的谣言的特点。 3.寒蝉效应 指人民因恐惧于遭受国家刑罚,或是无力承受所必将面对的预期耗损,就必将放弃行使其正当权利,进而打击公共事务、社会道德、个人信心。寒蝉效应的发生, 将导致公共事务乏人关心, 被视为过度压制言论或集会自由的不良后果。 4.社会流瀑:指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 ,则当事人就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接受他人的信念。因为当事人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就更容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 补充点:第三人效果、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 5.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补充点:群体无意识、群体感染、集合行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6.偏颇吸收: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 补充点:刻板印象、选择性接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