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共读26】《公众舆论》:在成见中认知世界
好书共读,分享感悟。
今天是【听书共读】栏目第26天,我们一起阅读《公众舆论》。
本期主题分享:在成见中认知世界
文摘:
1.任何一个在车站站台出口等着接朋友的人,都会碰上认错人的尴尬事 。 一顶帽子的式样,一种没什么特色的步态,都会在他的脑际唤起生动的影象。对于睡觉的人来说,叮当的铃声听上去像是洪钟作响,远处的锤子敲击声则像雷鸣 。 我们的意象丛大概也会产生与此有些类似的刺激作用 。 在幻觉中,它们可以充满整个意识。 它们可能极少成为知觉的一部分,尽管我倾向于认为这种体验极为有趣并且非常玄妙,比如我们死盯着一个熟悉的词语或物体,就会觉得它越来越陌生 。 无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综合方式去看待事物,既要认识事物的原貌,又想找出些别的东西。
2.如果不是格外留神,我们就很容易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去想象我们认为似曽相识的任何事物 。 因此,美国人对进步"和“成功”的看法,就包含着一种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概念, 正是这种人性和这种社会,顺理成章地创造了这种被视为典范的进步 。 .所以,每当我们试图描绘真正功成名就的人士或阐述实际发生过的事件时,总是赋予他(它)们已被成见所预设的特性。
3.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 我们可以相当准确地说出我们透过有色眼镜或偏见所看到的事物 。 如果通过一个无知的阶层去观察生活,那么,在什么是出类拔萃之辈、什么是下里巴人之流的问题上,我们的成见可能就不会遭到歪曲理解 。 格格不人的将被屏弃,与众不同的将被忽视。 我们并不注意我们的眼睛不习惯注意的事物 。 时而有意识地, 更常见的是无意之中,我们就对符合我们的哲学的事实产生了深刻印象 。这种哲学多少是由一系列描绘无形世界的意象所组成。但它不仅是被用于描绘,还被用于判断。 因此,成见里满载着偏心,充盈着爱憎,吸附着恐惧、情欲、热望、骄傲和期待 。 无论激发起什么成见,都会受到相应情感的裁断。如果我们深思熟虑地把偏见搁置一旁,我们就不会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把他往坏里想。
4.在每一套這徳准则的核心,都有一幅对人性的写照、一幅对世界的画像和一幅对历史的描述 。 对于(这样构思出来的)人性来说,在(这样想象出来的)世界中,跟在(被这样理解的)历史之后,这样的准则是适用的 。 至于对个性、环境和记忆方面的事实差异,这些准则显然是难以成功适用的 。 如今任何道徳准则都不得不考虑人的心理特点、物质世界以及这样那样的传统 。 但是,对于深受科学影响的那些准则来说,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假设,而不加检验地从过去接受下来或者产生于内心深处的那些准则,却并不把概念看作需要加以证明或反驳的假设,而是把它看作一一种毋庸置疑的虚构。在头一种情况下,人会抱着谦逊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信仰,因为他知道它们是不确定、不完美的;在第二种情况下,人是武断的,因为他的信仰是一个完美的神话 。
5.准则就是这样微妙而广泛地发挥着形成與论的作用。正统理论认为,一种與论会针对一组事实构成某种道德判断 。 我所说的这种理论认为,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與论主要是对事卖加以道徳化和条理化 。 而我的看法是,处于我们那些准则的核心地位的成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 这就是不管做出多大努力,报刊的新闻方针总是支持其编辑方针的原因;就是一个资本家如实地看待某些事实和人性的某些方面,而他的社会主义对头看到的却是另一些事实和人性的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每当他们的实际分歧在于观念的分歧时彼此都会视对方为无理和错误的原因 。
7.越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就越是喜欢作出一种揣测: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引起了注意,那就说明它们有着因果联系。我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布满了障碍的,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受到了成见的深刻影响,进行推理时所能够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辦解、威望、道德、空间和抽样调查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我们现在应当注意到,由于一开始就受到这种污染,公众與论会更加令人困扰,因为在多半是通过成见观察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接受了相当于因和果那样的顺序感或者对应性。
8.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强烈憎恨,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同我们所强烈憎恨或恐惧的绝大多数其他事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