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共读31】《公众舆论》:记者和新闻广告人
好书共读,分享感悟。
今天是【听书共读】栏目第31天,我们一起阅读《公众舆论》。
本期主题分享:记者和新闻广告人
文摘:
即使全世界的所有记者昼夜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个事件 。 记者的数量本来就不多,而且谁也没有分身术 。 记者并没有超人的视力,也不会盯准了一个预言就随意看世界,更没有心灵感应术相佐。 然而,这些相对来说数量极少的人却要设法采访报道范围极广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弄成一些标准化的模式,那的确算得上奇迹。
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 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甚至告诉你某人对种子在地下的情况都说了些什么。它还可能告诉你新芽并不是在预期的时问冒出地面的 。 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确定、证实、衡量和命名的特点越多,新闻的发生点就越多 。
如果新闻报道只是去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新闻广告人就不过是个办事员 。 但是,在绝大部分的重大新闻中,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也根本谈不上显而易见,而是需要选择和判断,因此,很自然,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白己喜欢看到的事实 。 新闻广告人就是干这个的 。 他的活动肯定会给记者省去许多麻烦,会给记者提供一幅清晰的画面,否则记者就可能摸不着头脑 。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新闻广告人为记者制作的画面乃是他希望让公众看到的画面 。 他既是检査官,又是宣传员,他只对雇主负责,只有在符合雇主的利益时,他才会对整个真相负责。新闻广告人的产生,清楚地表明了现代生活的重大真相不会自发地形成众所周知的形态 。 必须有人赋予它们形态,由于记者不可能按照常规给事实一种形态,而不抱偏见的信息机构又几乎不存在,于是抱有偏见的各方当事人就会去满足用述某些事实的需要。
缺乏精确的检验,说明了新闻职业所具有的特性。 精确的知识数量有限,无需有了特殊的才能或训练再去从业。 剩下的就要靠记者自己去把握了 。
没有什么准则去指导他白己的头脑,也没有准则来制约读者或编辑的判断。 他对真相的说法只是他自己的说法。 他如何证明他所见的就是真相呢?他无法证明。他对自身的弱点越了解,就越愿意承认如果没有客观的检验标准,他自己的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自己的成见、按照自己的准则、出于自己的追切兴趣而形成的 。 他知道他是戴着主观眼镜看世界的。正如雪莱所说,他无法否认自己也是一个沾染了永恒白光的彩色玻璃球。
如果要让报纸承担对整个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 以使每个成年人都对每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一种见解,那它们就显得很脆弱,它们必定是脆弱的,在能够想象到的未来,它们将继续是脆弱的。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指望劳动分工和权力分散而运行的世界,会由全体人民的统一與论来统治 。 这种想法不自觉地把单个读者设想为理论上的全能读者,让新闻机构承担起无论任何代议制政府、行业组织或外交机构都担不动的重负 。 新闻机构被要求在24小时内对每个人产生30分钟的影响去造就叫做“公众與论”的神奇力量,以填补公共机构的懈怠。 新闻机构常常错误地认为它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为此而付出了极大的道义代价,鼓励了一种仍然固守着原始前提的民主政体去指望报纸为每个政府机构、为每个社会问题,自动提供这些机构自身不去正常提供的信息 。 制度由于不能给自己提供知识工具而变成了“问题”结,而这些问题据认为要由作为一个整体在读报的全体人民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