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共读36】《媒体的良心》:商业化的生活与形象化的广告

【听书共读36】《媒体的良心》:商业化的生活与形象化的广告

2017-04-13    11'26''

主播: 觅游考研

147 54

介绍:
【听书共读36】《媒体的良心》:商业化的生活与形象化的广告 广告定义了文化,也被文化定义。 在进行伦理分析时,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反思广告机制所处的意识形态网络。广告的流程、业务、从业者、创作和受众都以这个意识形态网络为基础。这个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以下这些现实: 我们生活在民主政治体系里: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我们拥有民主、自由、公正和选择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合法的范围内自由决策。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里:追求利润和收益,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而努力工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文化里:这是一种专注于产品和购买产品的文化,理解这种文化,可以结合《消费社会》进行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文化里:媒体已经融入生活,媒体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构建生存的拟态环境。 我们的媒体文化是以图像为基础的:图像革命 技术加强并扩大了这些意识形态:结合《技术垄断》对此进行思考。 第五章 日常生活的商业化 病毒营销,又称为游击营销、偷袭营销等等,是一种“非传统”的营销,目的是使消费者看到那些他们忽视的东西,创造存在于消费者日常生活环境中但又不被他们所熟悉的东西。如今,病毒营销已成为公认的营销策略,或者巧妙伪装,或者过度暴露,销售额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有些病毒营销策略添加到我们生活中的主要后果是不信任感的增强和与周围人的疏远。任何人际互动,任何使用的产品以及任何表达的意见都有可能是一种商业事件,以诱惑我们在指定方面购买、思考或者表现。 公益事业营销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表达这种公德心的简单方式就是通过购买商品来表示支持。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购买商品实现公益目的比其他捐款方式更加方便。公益事业营销是指依赖消费者参与的企业社会活动。如今这样的活动多种多样,消费者参与的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消费者可能只需要购买哪些他们定期会买的商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会捐给公益事业。有的公司则专门生产一些商品来为慈善事业捐款。 行为定位是指对消费者网上活动的追踪包括消费者所进行的搜索、访问的页面以及浏览的内容,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兴趣来投放广告。 行为定位是把双刃剑,在一个充满商业信息的环境里,定向收集和定向发送的信息会更加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但是,只有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这个效果才能够体现——以消费者不能控制的方式,或许不能宽恕的方式进行数据挖掘和分享。正是那些使我们的隐私处于危险之中的技术带来了这些益处。 第六章 形象文化中的广告 广告的重点变成关注于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产品的特点,常常试图影响人们在品牌、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实现个人和社会成功的技巧方面的态度。如今,我们的文化越来越以形象为重。有人在《消费形象》中说,“大量生产的形象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最隐私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呢的个人观念和公共意见。”广告的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广告形象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判断。 思考点:1.日常生活商业化的表现? 2.如何看待行为定位伦理? 3.“罗一笑”营销事件带来的后果 4.形象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