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悟考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1:
大众传播研究与大众社会
摘要:
1.了解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
2.何为“内眷化”?
3.大众的特点是?
4.社会转型及大众社会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危机中,因为需要战时宣传,所以很多顶尖的社会科学家为联邦政府机构工作,想要研究出最具有传播效力的对策和规律。“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后来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成为传播学经验研究发展的转折点。
传播学理论出现了贫乏和“内眷化”现象。何为内眷化?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提出的,指人们守住已有的小类目,不知扩散,只过度内耗,眼光局限。、这本书中提到的这14个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都聚焦于大众媒介的效果,大众传播研究一直被一种“效果导向”主导,这种对传播效果的关注来自于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的影响。书中认为传播学者在他们研究的课题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技术决定论,即相信技术是社会变化的原因之一。
第一章调查:理解大众传播的基础
大众媒体的研究可以在许多理论框架中展开,对一些学者而言,媒体是将通俗文化传递给受众的主要方式,对于研究政治学的学者而言,媒体对于形成舆论至关重要,而且在选举中居于中心地位,对于持文化批判观点的学者而言,媒体是传媒企业的拥有者,或控制者,用来操纵公众,为自身获取利益的工具,对于商业世界中的传媒工业而言,受众的数量组成以及人们对不同层次内容的喜好程度等因素,决定着他们能否盈利,对于宗教领袖来说,媒介被看作是对道德价值的威胁,对父母而言,大众传播强调犯罪与暴力,似乎对子女的成长构成危险。
大众传播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展开,研究领域和方向多样,但研究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传播效果上,这些传播能够对个人或者集体形成怎样的形象。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注重经验性数据,也就是那些可感知的观察和基于客观数据、概率统计的分析框架。
因此,大众传播研究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但问题在于这些调查不够系统。正如之前提到的一样,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精确的规划过的领域,过去研究媒介的学者也来自不同的学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其一,研究很少处于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其二,研究者很少因为其他人的研究数据与其不符而愿意放弃原来的结论;其三,许多传播研究之所以得以实施,主要是因为某一组织或一部分公众要寻找某个政策问题的答案,并且恰好有一笔资金足以完成这一答案的寻找。因此导致了大众传播研究不够系统。
大众社会
传播史上第一个媒介的经验性研究就是建立在20世纪初流行的“大众社会”概念之上。大众这个概念侧重的不是人口数量,而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
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试,对视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以及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大众概念是随着大众社会的出现产生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有三个主要的趋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社会,产业工人被严重地异化,工厂系统、公司制度对社会影响很大,这种早期的工厂系统的社会意义在于,环绕着工厂建立起新的社区,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社区。在工业化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改变,社会也不断地流动化、分化和科层化。
城市化就是某一地区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城市化将不同的人集中到一起,但各自之间仅仅是因为事情存在强制联系,并没有相同的社会属性和心理认同感,使身在一处的人们也分化严重,出现异质性。
现代化是随着创新发明的增多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大,消费社会开始出现,大众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现代社会也是依赖媒介而存在的社会。
我们对导致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趋势的回顾,强调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差异,以及城市工业人口中由科层制,契约,移民,社会分层和创新发明的传播等因素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心理隔绝。在二十世纪,社会学家从上面的主要趋势中的一个或几个出发,逐渐把城市工业化社会称作大众社会,大众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形容数量,而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模式,更准确的说,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塑造,不断重塑社会秩序的同时,社会的组织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个部分大家可以结合《传播学教程》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进行系统复习。
发散思考:
1.传播学四大先驱是哪四大?
2.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你知道哪些?
3.区别大众社会与分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