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悟考点】什么在决定新闻3:新闻的消息来源/跑口记者

【听书悟考点】什么在决定新闻3:新闻的消息来源/跑口记者

2017-05-11    07'57''

主播: 觅游考研

168 55

介绍:
【听书悟考点】什么在决定新闻3:新闻的消息来源/跑口记者 内容提要: 1.信源的可用性 2.信源的适用性 3.专线记者与综合记者 4.跑口记者 第四章消息来源与新闻从业者 这一章探讨的是消息来源的可用性——信源与新闻冲业者如何接近对方——以及信源的适用性,就是用以判定可用消息来源之新闻价值的多种考量因素。 可用性:信源与记者的关系 在新闻从业者眼中,人们主要是被看做潜在的消息来源,但消息来源则把自己看成有机会提供信息并借此提升自己的利益、宣传自己的主张,或者在某些时候只是为了令自己的名字与监控出现在新闻中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消息来源都只能确保自己的“可用性”,但至于是否“适用”,只能由新闻从业者来判定。因此,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都要经过新闻记者的观察和采访问题的筛选。消息来源与新闻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拉锯战:尽管消息来源试图“管理”新闻并令自己以最佳的面貌出现,但新闻从业者同时也希望“管理”消息来源,借此抽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从消息来源的角度来看这场拉锯战,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地接近新闻从业者至少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1)动机:热切的、乐意的与不合作的信源 主动接近新闻从业者的消息来源会更加有机会成文新闻活动者,消息来源之所以渴望接近媒体,是由于媒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能够给消息来源带来某种好处。比如企业想要借用媒体进行自我宣传、名人想要借助媒体增加曝光率;但也有一些消息来源不愿合作,消息来源有拒绝记者的权力,这类消息来源可能因为隐私、利益等原因不愿合作。但即便是有权有势的不合作者,在拒绝记者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没有什么比拒绝接近更能够激发起新闻从业者对于一则好故事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可能导向曝露式的新闻报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调查性报道,消息来源不愿合作透露,那么新闻从业者自行调查。 (2)消息来源的权力 理论上消息来源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但实际上,新闻从业者对于他们的招募以及接近新闻记者的渠道都反映出国家与社会的等级形态。这里可以结合话语权进行分析,一般来讲,权力更大的消息来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能够引起新闻关注;现在我们经常提到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下放,人人拥有麦克风,但从一定角度来看,依然存在话语权的差异,一个草根自媒体和知名自媒体的话语权影响力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3)提供合适信息的能力(最重要) 信息纷繁浩杂,消息来源要想成为新闻活动者,就需要让自己提供的信息适合被报道,最常见的是企业的公关新闻,他们需要提供通稿,供新闻记者提取有用信息。当消息来源过分渴望成为新闻活动者时就会制造媒介事件,抢占媒介资源先机。但并非所有的媒介事件都具有新闻价值,此外,新闻从业者不希望自己被消息来源“利用”,如果他们怀疑某个事件是为了消息来源的利益被“安排”出来的,他们可能会拒绝进行报道。 “新闻饱和”:特定消息来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其中的某些信息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新闻,但与此同时,那些拥有更为准确的信息但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消息来源则被置于不利位置。 (4)与新闻从业者的地理或社会接近性 适用性:消息来源考量 考量的最高目标是效率,那些只拥有短暂事件可投放于搜集信息的记者,必须尽可能迅速快捷地借助最少的消息来源、最少的组织预算获得最为适当的新闻故事。 (1)过往的适用性 (2)生产能力 (3)可靠性 (4)可信赖性 (5)权威性 (6)表达清晰性 专线记者与综合记者 通常情况下,记者被分为两类:一是专线记者,他们负责报道一个特定的界限分明的地盘。专线记者有机构专线记者和领域专线记者。二是综合任务记者,这里称作综合记者。他们负责专线之外的任何其他领域,因而会出现在各种迥然不同的地盘上。专线记者与综合记者将不同层次的预存知识带入与消息来源的接触之中,并且发展出与消息来源之间不同的关系,进而从中挖掘出截然不同的信息。 跑口记者,各大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为了和各个部委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都会安排相对固定的记者,专门负责相关部委的新闻报道。记者跑口基本上是按照政府的行业管理而来的,政府有多少个部委办局,记者就要覆盖多少,不能有遗漏。一般媒体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作分线采访的安排,叫做“跑口”制度,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工业报道或农业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的采访报道。正是由于报道领域和报道对象的多样性,记者内部分工势在必行。一旦记者确定跑口单位,他会在这一领域加强学习,并日渐熟悉,成为专家,成为内行,趋向于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