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济慈,这位浪漫主义天才诗人在他25岁的生命里,始终热情地讴歌美,留下了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
1815年发表第一首十四行诗《孤独》。1817 年,济慈的第一部诗集出版,收入他在1813—1817 年间写的诗歌,大多数诗歌带有较明显的摹仿痕迹,但也有佳作,如《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蟋蟀与蚱蜢》、《睡眠与诗》。创作长诗《恩底弥翁》,于1818 年出版。
1818——1820 年初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完成了长诗《伊莎贝拉、《圣爱格尼斯之夜》、《拉米亚》和《许佩里翁》的两章,写了《夜莺》、《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等著名短诗和优秀的抒情诗《无情的美人》等。
济慈的抒情诗素有很高声誉。《我踮脚站立在小山上》《呵,在夏日的黄昏》,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
《夜莺颂》是诗人最著名的颂诗之一,诗人听到夜莺歌唱,想在陶醉中忘怀苦闷的现实:“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眼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光彩,/新生的爱情流不到明天就枯凋”。诗人的想象随鸟飞翔,希望“悄然离开尘寰,和你(夜莺)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希腊古瓮颂》与《夜莺颂》齐名。《秋颂》《忧郁颂》《蟋蟀和蚱蜢》等。
除了歌颂自然和古典美,济慈的爱情诗《给——》、《狄万的姑娘》、《灿烂的星》表现他对真挚的爱情的追求,对女性美的向往。
济慈的诗名在身后,特别是19 世纪后期到20 世纪,不断上升。他的“天然接受力”的美学思想,(就是“对一位伟大诗人而言,美的感觉能战胜其他一切考虑”)优秀的抒情诗,对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唯美派诗人和20 世纪“意象派”诗人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