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时35公里 探路海坨山保护区》

《14小时35公里 探路海坨山保护区》

2017-07-28    26'38''

主播: 泉水泉水叮咚

188 7

介绍:
《14小时35公里 探路海坨山保护区》 走在林中,我想,原有的幻想在逐渐被打破,我会慢慢地爱上这个真实的世界,还有这世界里平平凡凡的人。 听友你好,我是泉水,有阵子没在声音里遇见,最近在干嘛呢?还好吗?希望声音是这样一个通道和空间: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活,也遇见新知和美好。今天和你分享我最近印象深刻的一个经历。先放一段简短的录音给你听。这十几秒河水声是我最近一次去户外用手机录的音,仔细听,是不是还有牛的牟声。 7月22号,也就是上周六,伴着小雨霏霏的晴雨天,我和同伴两个人用了整整14小时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海坨山进行了一次生猛的登山体验。 先总括一下这次经历吧。海坨山,北京第二高峰,海拔2200米,我们按照户外线路的应用六只脚上的轨迹行走,先翻过玉渡山风景区,然后进到海坨山的保护区,注意是保护区哦,我也是到后来才知道,最后从海坨山的景区路线返回。(在这里跟像我这样的新手多说一句,在野外爬山参照类似六只脚这种软件上的轨迹比靠人力探路要容易得多,但是要注意轨迹是驴友们自己上传的,所以要时刻关注路线走向,因为很可能会碰到走偏又折回的情况,还有考虑到季节对山路的影响,比如冬天的轨迹不一定适合夏天行走。) 好了,接着说我们当天的情况,全程下来还算成功,从上午10点半一直到半夜12点半,上山和下山时间基本对半,一共14小时,全程35公里。要说一路上的收获呢?体验了一条变化莫测的长距离登山线路和一大段全然在胸却难以言表的神仙风光,总之是精神和身体的极度兴奋和疲惫,但是内心是满满的感激和幸运。 所以,尽管文字和声音达到的境地有限,还是希望尽量详细地记录下这段经历,算是对自身体验的一个标记和对听友们的分享。 我们是周六早上7点半从地铁马连洼站驱车近3个小时到达攀登地点。出发的村子大约是在一个叫“后河”的地方,在马路上行走大约百米后进入一侧上山的切口,很快看到一座塔,从这里开始往上攀登,陆续看到山上还有几座亭,还有一座金色的大佛。接下来的山势、景貌和攀登体验基本按照海拔500米有一个划分,听我慢慢道来。 初期500米是连续爬山,山路七拐八拐,一路向上,当时我可是背着一天的干粮,一个字:喘; 到了海拔500-1000米,在林中一路行进,经过清澈的河水、圆润的大块石和白色的激流,哗哗的水声相伴左右,真是风景如画、与世无争,感觉太惬意了! 就这样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千米的海拔高度,走着走着面前出现了一片高高斜斜的大石头,在树木幽深的山体一侧镂空着相互支撑,当时的攀爬体验绝对算得上惊险和刺激,尽量保持肩上的背包不左右摆动,徒手爬过一块块岩石,屏住呼吸阿弥陀佛,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感谢爬过的每一块石头都纹丝不动。连同伴都说这样的情况若是没有轨迹是不敢走的; 风景开始发生地与天的变化是在海拔1300米-1900米之间,头顶和脚下逐渐云雾缭绕,植物茂密,俨然出离尘世、无人打扰的模样,想起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围绕我们的是长径的紫色的花,后面一层是茂盛的草类植物,再远一些是在朦胧的云雾里大冠的树木若隐若现。那种被仙境的种种存在团团包围着的感觉,很像小丑鱼尼莫藏身在海底植物里,又好又安全。 接下来上山的路比较难走,虽然几十米开外全是云雾的好景。海拔每上升100米,要攀爬一公里以上,行走到这里已经不觉背包的负重感,但是仍旧累到不行,我甚至一度有几十步攀爬完全是手脚并用,并且心里默念着对大自然的热情、敬爱甚至信仰,鼓励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当时还想到老妈和妹妹是无论如何上不来的,他们没有这份登山的热情也没这体力。而且这种体验跟欢乐谷又不一样,游乐场里再刺激的项目也就十几二十几秒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这里不一样,纯实景纯未知纯考验。所以,建议喜欢山景并且体力还算不错的朋友有机会可以到北京的海坨山保护区来一次探险,当然新手最好有经验丰富的同伴带着。继续说我们的这段路,因为下午断断续续地下着小雨,我把手机关机了,后边没有拍照录影有点可惜,等下一次吧,体验之余把好山好景存到影像里。 接着我们上到了海拔1700多米的高度,抬头忽见眼前的景色,吃了一惊:面前两侧的山体呈斜坡状,稀木林立,云雾如帘,完全是神仙的居所嘛。当时就萌生出下山应学简笔画的动力,拍照不能,可以事后画下来嘛,此景从前只在脑海里有,不成想能有机会身处真境,真是绝了!大闹天宫、舞台布置都没这真实、神秘、仙境,不由地心想:怪不得古人要修炼成仙呢。 感慨完了,心里有个小人儿又偷偷地想:景是好景,但是请神仙派一朵云给我送下山吧。真的,两三次想半路折回,但总归受着这样美景的诱惑,而且估摸不到山顶也没有其他的下山路可走,原路返回实在需要勇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上爬。就这样一步一爬地终于完成了1900米的海拔攀登。 之后的海拔200米的线路忽然一度小马平川、花草摇曳,视野开阔、空气畅通,困顿疲乏随之消解了大半,已然是踏在天宫的地界上了!之后在2100米的海拔高度,依旧是沿着高山一侧、草木之间稀疏平常而又小心翼翼地前行,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身子朝外的一面,目之所及竟是辽远的云海,壮阔至极!在对面云海的边界处还隐现出群山的侧棱,由远到近、由短及长。跟同伴说话的间隙,转头见大片云海已向下沉没了一大截,缩小了许多,同伴纠正说不是云海下沉,而是原来的一波上升,又有一波雨水的潮气涌上来形成新的云海,嗯,此言有理。当天下着雨,对登山来说加大了难度,但是也增添了湿润的感受和清丽的色彩,更得以亲眼见到壮观的云海!如此登顶,值了! 下山的景色不多说了,有道是“自从进过保护区,从此法眼无景区”,哈哈。 虽然最后100米登顶是在景区,但是放眼望去全是草甸子,还有专程过来搭帐篷的大本营。对了,提供一个小计策:在2100米的海坨山景区边界有人看守,如果从保护区过来后被问到,可以说迷路了。还是那句话,新手最好不要一个人走野路,有经验丰富的老手带着为好。我们全程越过了4、5个保护栏。老手不仅认路能力强,而且能够根据经验推测保护栏后面的路况。 再说一说回来的路程,晚上8点以后山里乌黑一片。同伴打着手电光,我紧跟其后,又开始了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海拔千米以上的路依然是贴着山体一侧,行走在窄窄的小路上,需要时刻注意路况,掌握好平衡和速度,严防崴脚和踩空,总之十几个小时几十公里的路,走每一步都要精心,内心一点点地累积着疲惫和紧张感。而且总觉得回去的路线很漫长,尽管累也不能放松脚步。1000米以下的路稍微平坦了一些。到距离下山还有四五百米的时候又都是山石路,走得膝盖疼,速度明显慢下来,甚至有十几步路只能拿双腿直愣愣地往前挪。就是那样硬是坚持着成功下了山。最后又撑着走了5公里的马路,感觉都走成扁平足了,双脚穿在鞋里被挤的生疼。累得真想躺在马路牙子上睡它一天一宿。最终半夜12点20回到出发点。 说真的,这样绝美艰险的体验付出多少都值了,当然重新回到人间的感觉也挺好。 这就是海坨山保护区的景。我由衷地高兴能够有此经历,也感谢我自己当初主动提出这次野游的行动。 但是,还有但是。当天的经历除了景,还有人的部分。其实,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犹豫着要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加进来,因为上文单纯的景的描述也是没有大问题的,听众不会知道我没有诉说的部分,但是偏偏我自己知道那不是全部的事实,所以还是决定遵循一贯的“真即是美”的原则,用自己接受的方式和听友作一个分享。 不去说具体发生了什么,实在是没有什么新奇又比较个人化的体验,说开了也不过是人间事。只是于我,是一场不愉快的互动,一次心灵的震颤,一堂“经一事长一智”的经验课。 现实往往比预想的更精彩,对吗?跌宕起伏是老天经常玩得把戏。没有人可以永远单纯地生活在巨大安全的植物里。对这次出行,我原本怀着散心和放松的单纯想法,但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为了疏解之前因盲目地行为而受伤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件和情绪时,依然再一次猝不及防地背部受敌。当然面对意外我已经学会冷静处理,但是仍然为当初一厢情愿付出的信任和茫然不知的复杂事实感到受伤和无助。 如此,生活的真相逐渐展开,人性的复杂面看似温吞如实则凶猛。应了那句话:他人即地狱。 勇敢生活下去的人都明白,如果不能接受人性当中隐秘的一面,便无法很好地适应人的社会生活甚至是坦然地面对自身。解放他人吧,不再执拗吧,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因为 我们是人,既荡气回肠又百转千回,永远无法跳脱的人的局限和死生。平淡日子里,对于鸟儿们等一切植物和动物们来说,暴风雨是对生命的考验;对人类社会来说,人性的漩涡就是生命的暴风雨。 爬山回来后休息了两三日,体力和心情基本恢复了。胳膊上的划痕已经结痂消退了。无论壮美还是阴谋,都会远去,内心越来越坚韧。希望我们永葆善良、正义、纯真,还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世间百态,定义自己就好了。最近改了微信签名,叫“人间有烟火”,有机会多聊一聊身边人的故事。长大后你会发现没有伟大与渺小,活了半辈子,任何人都是一本书,在自己的心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偶有机会与人诉说,在被了解和理解中获得一份欣慰和释然。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或倾诉的经历,欢迎投稿或留言,我愿意倾听或代你发声。到某一个人生阶段,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或者你会觉得生活其实挺好玩,无所谓,只要舒服一点,踏实一点,有意思一点,就够了,你说呢?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收听和陪伴,祝君欢喜,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