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作者:戴智生

《讲究》作者:戴智生

2020-09-17    07'12''

主播: 大极手🍒

247 0

介绍:
周财福的发迹确乎跟家庭有关了。这并不是说他的家庭背景有多显赫,他祖上都是普通的百姓。 他父亲还健在,八十多岁,常住小南门。 小南门是条老街,居民大都是小商小贩。老街一色的木柱灰瓦房,唯他家老宅拆除了,原址上盖起三层大理石外墙的洋房。 周财福老宅长大,结婚生子,房屋改建时搬了出去,再没搬回来,此后也很少得空回家探望。 周母过世有年,偌大的家只剩老爷子,好在老爷子并不觉孤单。有保姆洗衣弄饭,也时常有人问寒问暖,他耳不聋眼不花,每天都出去遛圈儿。出门前,他习惯整理衣冠,中山装前襟五枚纽扣全扣齐,戴顶黑呢鸭舌帽,手拿包浆老藤拐杖,碰见老邻居,面带三分笑。 这天返家,老爷子顺脚去斜对门的小张家招呼了一声:“你中午不要开火,我家烧鳜鱼煮粉,一个人吃不完。” 小张其实不小,奔60岁的人了。小张和周财福是小学同学,原先一直在家做买卖,卸下门板就是个杂货店,年前关门同老婆一起奔省城带孙子,三个月不到赌气回来了,也是一个人。老爷子有点窃喜,以前家里水龙头滴水、灯泡炸了,都是小张过来帮忙处理。 中午的鳜鱼煮粉,几乎是小张一个人吃了。老爷子吃了两口搁下筷子,说:“鳜鱼太大了,味没煮透。‘桃花流水鳜鱼肥’,半斤重的鳜鱼最好,按说现在正是吃鳜鱼的时候。” 小张吃不出区别,只觉味道鲜美。 老爷子突然想到一道点心:“真想吃一次‘金线吊灯笼’。” 小张愣住,望着老爷子。 老爷子说:“就是手工擀的碱发面条、前夹心肉馅的馄饨,放龙骨汤一块煮。哎呦!以前东门口有家馆子店会弄,现在好像绝迹了。” 小张知道老爷子向来对吃有讲究,他是木匠出身,也算体面的手艺人,人家三餐两点的招待,稀奇没少吃。 老爷子不仅对吃有讲究,待人处世也讲究。面带三分笑,礼数已先到。 讲究其实就是一些俗成的规矩,比如“喜不赠伞、寿不赠烟、丧不后补”;比如“茶七饭八酒满盅”等。 老爷子本行当的规矩也不少,他学徒时先是熟背口诀: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桌不离九。说的是做长凳的尺寸二尺三寸或四尺三寸,取“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寓意坐一起的都是兄弟和朋友;门的宽窄尾数带五,“五福临门”之意;“七”“九”同“妻”“酒”谐音,这个容易理解。 家具的尺寸是取意,生活中更真实。“桌上无酒难留客,心口不一难做人。” 老爷子真心舍得,他手上赚了两个钱,都花在交朋结友上。现在人情社会,多个朋友多条路,不然,一介布衣,谁会理睬你。 儿子的路便也是他铺好的。周财福师范毕业分配在乡下任教,老爷子托人把他调进乡政府,通过人托人又把他调进县机关。有人扶上马,还有人送一程,周财福一路风顺,升迁去了省城,当了大官。 当然,周财福个人也努力,也能办点实事。无奈老爷子的讲究对他影响颇深,潜移默化。 周财福也讲究,专去****,没有野味不上桌,酒只喝年份茅台,茶只喝高山雨前嫩芽。他有些“讲究”超乎常人的想象,喜欢收藏古瓷古画,一块金表价值百万。小张的儿子省城工作,是周财福安排的,他没有“讲究”,这是少有的例外。 老爷子的家蓦然门可罗雀,几天不见来人。他无意中听到儿子“留置”的消息,惊得卧床不起。 保姆告诉小张:“老头一天没有进米粒。” 小张迟疑了一会,亲自动手煮了一碗“金线吊灯笼”送过去。 老爷子瞄一眼便知不正宗,面条是挂面,不是金色,且糊糊搭搭。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放下碗,老爷子理了理坠在**的三根长白发,可怜兮兮的望着小张说:“我以后怎么办啦?” 小张说:“财福能回来更好,不能回来我给你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