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皖赣”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地理区域:即江西省浮梁县与安徽省祁门之间交接的区域。
祁门县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唐永泰元年(765),方清起义,以黟县赤山镇设阊门县。唐永泰二年(766)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北隅一部设置祁门县。除这次“划拨”浮梁北隅一部之外,解放后的1958年,原属于浮梁管辖的星林村(含星林、珠林、老屋里、团结等村地域)划拨给祁门县的新安乡(现为新安镇)管辖。
故而,我们民间很多人都称浮梁为“泛徽州地区”。比如,平时我们在谈论我们的徽派建筑时,大家都以“我们离安徽靠得近”来简单解释。“泛徽州地区”便精确地概括了我们浮梁地区与徽州文化的内在联系。
这个“泛徽州地区”的“泛”词,我个人的解读是:含有徽州一些基本特色,但是不属于徽州地区的一些地方。徽州基本特色有徽州方言(徽语)、较为明显的有徽州风俗和徽派建筑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在和徽州的历史建制上存在一些交叉关系。鉴于这些基本要素,就目前来说,符合以上条件的就是浙江省的淳安县,方言为徽语严州片;江西省的浮梁县,方言为徽语祁婺片。浙江淳安和江西浮梁与徽州多少存在一些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当然,就我们浮梁而言,除了行政区划以外,和徽州的渊源更多体现在和徽州西部的经济上的互动、民间交往、习俗相近等方面。
浮梁北部与安徽祁门的新安、闪里和东至的木塔乡均处皖赣交界处,自古以来,这里客旅商贾往来频密,曾是一处相当繁华的古道驿站。
上千年来的经济交往与民间融合,便形成了许多领域相似或相近的习俗。比如说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最能体现这一相似习俗的节日。
忙碌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春节时正值冬闲,于是庆祝、祭祖、交往、娱乐等等活动都凑在一起了,丰富多彩。既是最隆重的时节,也是最热闹、最丰盛的时节。
也许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么过年的?过年在他们的心中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地处江西北部的浮梁人过年又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哪些影响?在多方打听和了解之下,我就和大家共同回忆我们浮梁北部有关过年的风俗。这里的年俗丰富多彩,这里的人过年隆重、热闹且有很多讲究。
这里的春节,从腊八到除夕的23天时间,为“忙年”阶段;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半个月时间,则为“过年”阶段。从每年的腊八开始,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年结束。
在我们这里,作为春节序曲的腊八节这天,如果天气允许的话,会不留死角的清扫垃圾、洗涤家具和厨房设备等,称为“打烊勤”(方言),据说这天打扫卫生可以扫掉一年积攒下来的晦气,从而迎来新年的喜气;到了晚上,有条件的家人会全家人欢聚一堂,喝着热气腾腾、五谷喷香的腊八粥。在这个“粥宴”上,过年的话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腊八这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忙年了:裁新衣、杀年猪、做豆腐、打年糕、熬制芝麻糖、冻米糖、炒花生、炒瓜子、过小年、送灶神、洗被褥、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压岁钱、齐发灯、辞旧岁、长守岁等。
曾记得我小时候特别期待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打年糕,另一件事就是做新衣服。
那个时候经济拮据、物质稀少,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就没有零食可吃。打年糕就可以吃“糕圆”(快熟还没有熟透)了。用“糕圆”沾上辣椒油,味道特别鲜美。年糕是先将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用冷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沥出水分,挑到一个叫“石碓”的石头凹洞里用石柱子“舂”,也叫“舂粉”。两个男人在一头踩“碓板”,另一头两边各有一个妇女盘坐在那,不停地用手从“凹洞”里划出粉来放在筛子里筛,没有筛下来的继续倒进去再“舂”,直到米全部舂成粉筛完为止。那筛粉的动作就如不停运转的机器,只见其声,不见手型。粉舂好后就可以“下甑”蒸了。甑里面要垫一块干净的白布,防止粉掉下去。顺利的话,六七十分钟就可以吃“糕圆”了。期间要用扁头木棍搅翻几次,不让它“憋气”打哗啦。一旦水打哗啦,糕就有“百护”了,有“百护”的糕就熟不透,日后炒起来就不好吃了。彻底熟透后便将其倒入放入准备好的“按盆”里,再用专用木棍用力的按。按好后翻倒在垫有干净白布的木板上。第二天再用大刀切成小块。几天后用水浸着,不让它裂开,何时想吃就捞出来。糕的吃法多样,除了过年期间重点吃之外,更多的还是留在以后青黄不接或农忙季节时再吃,既方便又耐饿。
现在不同了,到超市或市场上转一圈啥都有了,但是,味道却远远无法和自做的糕媲美。
除了吃“糕圆”之外,家里请裁缝师傅来“上门工”做新衣服也是难忘的一件事。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会请上个两三天,给每人做一到两套新衣服。条件差的就请一天,无论如何也想办法要给孩子们每人做件新衣服。如果孩子过年没有穿新衣,说明这家人家十分贫困,小孩的心灵受到挫伤。与此同时,妈妈还会给每个人都做上一双新鞋。新鞋是从冬天开始就要动手做的。有的人家的婴儿还会戴上祖传的缀满装饰品的帽子。记得我小时候还听过这么一句民谣: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蹦蹦跳。几句话就把小孩过年穿新衣新鞋的喜庆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在的小孩是天天穿新衣,没了那种盼望穿新衣的感觉了。
过年在吃穿讲究之外,大年三十与初一更是讲究中的讲究了。这里过年还有“发灯”的年俗:就是大年三十天傍晚,打一挂“发灯”鞭炮,就把全屋的灯都拉着。各家各户必须处处灯火遍布,彻夜灯光通明,厅堂内外,楼上楼下,灯灯齐亮,所谓“发灯发丁、家庭兴旺”,这是因为在浮北方言中,“灯”和“丁”是谐音的,因而有了以“灯”代“丁”的“发灯”年俗。
大年初一,孩子们在醒来时,会发现枕头下有一个红纸包,是长辈给的压岁钱,钱有多有少,但孩子们得到了一种满足。但清闲归清闲,大年初一家一户的主人是绝对不允许睡懒觉的,因为到了早上五六点钟,要打鞭炮开门“迎年”。迎完年后便着手准备“装火”(用木炭发火,让家人起床有火烤)和全家人的早餐。早餐以吃年糕为主,寓意为“年年攀高”。
邻里之间大年初一清早第一次见面,都要说一句:“恭喜发财”;小辈要给长辈说:“恭喜百百岁”。一定要知道过年的禁忌,就是年初一许多事不能做的,例如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从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年节期间,孩童不得说脏话、坏话,不得高声喧哗吵闹;老少都得小心,千万不能打破碗碟,万一失手,必须立即反复说三次“岁岁(碎碎)平安”以消灾化解;过年期间千万不能扫地,也不能向外泼水,尤其是正月初五“接财神、拜财神”那天更是重禁。大年三天家人均不得吃药,以免败坏好兆头,弄得个年头吃药到年尾;大年三天不得下锅煎炒烹饪,以避“争吵”之忌;大人小孩都不得使用剪刀,但可以使用针线,寓意“只立不破”。
一个地域的风俗习惯不仅反映在一传统节日上,还体现在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遗迹中。春节习俗就是人文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在向人们展示着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展示了不同地域便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并从这些瑰宝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从而发掘其中蕴含着的许多文化內涵,使其在构建乡村和谐的文化过程中依旧发挥出独特而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