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大宋景德》(1)詹明荣

长篇小说《大宋景德》(1)詹明荣

2023-03-14    08'37''

主播: 大极手🍒

1146 2

介绍: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汴京开封。 天地之际,一抹淡淡的城郭和绵延不绝的屋脊,仿佛展开的灰色云廊。皇城规矩方正坐北朝南,重重叠叠赭黄的飞檐翘角,鳞次栉比,彰显着浮华和威严。皇城宣德门巍然矗立,临靠皇城的宣德门大街分别通向东西外城。作为京城主轴线的御街,宽阔平坦,自宣德门南下,穿越内城朱雀门,延伸至外城南熏门。簇拥着皇城的各色屋宇,绵亘至内城城垣处被阻隔。内城乃京城最繁华之处,是衙署、寺观和商家集中的地方。外城纵横的大街小巷,喧闹的瓦子勾栏,错落有致,密密层层,一直到被河边的岸柳遮掩。开封“四水贯都”,相互连通,汴河自西北而东南,连接大运河、蔡河和五丈河,转运数州漕粮,金水河供皇宫所用。城内多码头,一些河段成为街河相接的繁华闹市。外城城墙是在后周柴世宗所修建的基础上增筑的,南熏门、陈州门、新郑门、新宋门等十四座巍峨的城楼屹立在绵亘四十余里的城墙上,和宽阔的城壕构成京城第一道坚固屏障。万千著名的开封金丝秋菊,尽管隐没在恢宏的城市格局之中,但那沁人心肺的清香,依然弥漫在京都每个角落。 西城突兀而起的鼓楼,和东边高耸的天清寺兴慈塔,遥相呼应,直指天穹,诉说着古城的古往今来……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亘古不息的黄河在北边奔腾而过。再往西北,从黄土高原上崛起的巍巍太行与华北平原相接,太行余脉的沟沟壑壑中留下华夏始祖娲皇和伏羲的足迹。相传黄帝出生于开封新郑,他与炎帝阪泉之役后分治大河上下,带着他们的子民农耕、渔猎、冶陶。四千年前,疏浚了大江大河的夏禹,在这里放下大斧和尺、绳,他的后人就将夏朝建都于此,这是开封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建都。春秋郑国在此修城储粮,定名启封;汉初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为开封。战国魏惠王年间曾治称大梁;北周武帝改梁州为汴州,又称汴梁,升为州治的开封逐渐恢复往日失落的元气。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隋炀帝杨广携萧后乘坐四层的高大龙舟,带着千条彩船,从东都洛阳而下,沿汴河穿越开封,浩浩荡荡,船队见头不见尾,千名妖娆的宫娥和万名民工在两岸拉纤,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开封是道不尽的奢华。风云突变,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会战于中原,隋朝终成浮云,而汴河岸柳依然。唐朝以后,自五代后梁开始,后晋、后汉、后周和大宋均定都开封。开封正式取代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堤岸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汴河如烟的柳枝间,掠过几位青年策马疾驰的身影。 “韩王,码头到了。”后面的蓝衣青年一夹枣红马,赶上来轻轻说道。 韩王赵元休猛然勒住缰绳,座下芦花驹飞蹄腾空,昂起头来,一声骄傲的嘶鸣唤来码头上众人的注目。 赵元休足踩马镫,飞**鞍,将缰绳扔给早已跟随在身后的少年贴身随从夏守赟。十六岁的韩王赵元休,头戴嵌红宝石紫金冠,清秀的脸颊已经彰显出青年男子的英俊线条,河风吹起他绣着祥云的绛红色长袍,身材颀长,腰间佩一把杏黄鞘长剑,映衬出王子的风流倜傥。他是当朝天子赵炅(即赵光义)的第三子,去年封为韩王,并加同中书平章事。兄弟五人同时封王并改名以“元”字相连,他原名赵德昌,改名为赵元休。 赵元休信步走下堤来,立在右侧的迎宾台上。韩王府两名挺拔魁梧的青年给事张耆、夏守恩赶紧跟上前来,手按佩剑,分立于韩王两侧。张耆和夏守恩、夏守赟兄弟均是为国捐躯将领的子弟,从小就被安排在赵元休身边,实为贴身护卫。张耆和夏守恩已是王府九品给事。他们精明灵活,武艺高强,两人均一身蓝色短衣,头戴幞巾,足下一双黑色麂皮靴,他们的眼睛像鹰一样犀利,不时环视四周。率队在此迎候的楚王府虞候孙坚实迎上前来,欲跪下向韩王行礼,被韩王拦住。 “孙虞候,免礼。”赵元休问道,“楚王几时可到?” “禀报韩王,约未时末或申时初刻,楚王的船就可到达码头。”孙坚实恭恭敬敬答道。 赵元休点点头,侧光映照着他年轻英气朗朗的脸颊,他微微转过脸来,凝视着东南方汴河下游,黑宝石般清澈的瞳仁里闪烁着真诚和纯情。 他与楚王赵元佐为一母所生,他九岁时母亲李妃去世,仅长他三岁的大哥元佐对他百般呵护。大哥为父皇所看重,擅长骑射,从小就跟着父皇征战沙场,大哥与父皇一样,他们都是元休心中的英雄。大哥元佐这次是奉旨前往淮河一带安抚灾民的,已经一月有余,今日将返回京城,元休是一定要来码头迎接的。 想起了大哥,赵元休的眼眶里有点湿润,一瞬间,汴河里舟船上的风帆仿佛化作无数猎猎旌旗,飘拂着的重重烟柳化为滚滚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