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散文的一篇,《茂爹》是陈新彬乡土系列小说中的一篇。朱民安的《爷孙送粮》(第4期)小说架构、细节、情节、人物、语言都有板有眼。农民交了公粮,最后居然买不起一只烧饼,作品诠释了那一段苦难岁月的历史沉沦。江春根的《回不去的老家》(第11期)通过一次返回老家的叙述,带给我们的阅读反思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似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永恒的哲学命题。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真正踏上荣归故里的征途,其过程似乎也只是一个过场。人生本就是过客,我们更应该重视哲学命题的第三个问题:我将要去向何方?杨昔文的散文《秋阳沉醉的山村》(第32期)有浓厚的历史感,完全脱离纯写景或纯抒情的窠臼,饱含文化散文的意蕴,将浮梁曹村的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呈现多元化的现代山乡美景。当然还有很多作品都较为优秀,如何炳炎乡土系列非虚构,《鞋匠》(第5期)《深山烧炭》(第19期)《香菇客》(第14期),老秋的市井系列散文《雨巷》(第7期)《老曹家杀猪》(第10期)《弄子里的老崽哩》(第34期),肖贵平的散文《汪树坪的早春》(第12期)等。
整体而言,2023年文坛作品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用文坛主编的话说,“一部分作品就是矮子里面拔蛮子”。地方性作协的微刊承担着“展示地方文学创作成果,引领地方文学创作方向”的使命。一方面,景德镇的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平台,另一方面,文坛也并不能全部代表本土文学创作的高度。“纵横正有凌云笔”,2023年还有很多实力派作家在全国各级纸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但无论如何,提高站位,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是我们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
2024年,我们要认真学习文化思想,贯彻落实景德镇市第七次文代会精神,扎根瓷都,放眼全球,创作出更多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江西元素、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把景德镇“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贡献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