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8)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 辛弃疾)
作者:王兆鹏
如果说,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那么辛弃疾则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辛弃疾的词跟别人不一样,他是英雄,所以他的词带有英雄色彩和个性。
我们来看辛弃疾表达英雄情怀的一首《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fēn)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sài)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词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题。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词的首句,专有名词叫“起拍”,写“醉里挑灯看剑”。我们可以想象,辛弃疾酒喝多了,抽出宝剑,仔细端详,但见寒光闪闪。“挑灯”,是把油灯拨亮。古代点的是油灯,灯芯容易结灯花,影响亮度。挑灯,其实是挑拨掉灯花,不是把灯挑起来。这非常有动作感、形象感,六个字就刻画出一个现实的场景。
“梦回吹角连营”,回想他年少从军,做义军领袖耿京的参谋、秘书时的一次出兵场景。耿京的部队有二十五万人,军营一排连着一排。“吹角连营”,写每个军营里头都吹着号角,吹着“集结号”,那场面是相当的辽阔、壮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翻”是演奏。这“五十弦”是指弦乐器,“八百里”其实是一头牛的名字,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用“八百里”来代指牛,十分高明。首先是场面非常大,空间辽阔。说“八百里分麾下炙”,既有眼前阔大的场面感,又有戏剧性的历史感。“五十弦翻塞外声”,耳朵里听到的不仅是军号声,还有雄壮的进行曲。场面壮观而热烈,一句视觉场景,一句听觉形象。看到这场景、听到这乐曲,让人热血沸腾!
读到“沙场秋点兵”,才知道原来“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的就是点兵场景。“沙场秋点兵”,充满了男性的力度美,改写了词史的审美趋向。
下阕是特写。上阕“梦回”四句,像是广镜头,下阕“马作”二句,像是特写镜头,写将士出征的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场面壮阔,气势雄奇。这里有两个比喻,说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像霹雳那样响亮。辛弃疾为什么用“的卢”?的卢马是刘备骑过的马。辛弃疾说,现在将士们骑的马,匹匹都像刘备的战马那样精良。“马作的卢飞快”,是写行军的速度;“弓如霹雳弦惊”,是写军队的力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将士们的理想。从主帅到将士,个个都充满了爱国情怀。辛弃疾和将士们要为君王、为国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个人也同时赢得生前和身后的名声荣誉。
“可怜白发生”,一下子从过去、从梦境中又回到现实。这首词从“醉里”开始写,写眼前景、现实景,再用“梦回”转到梦境的描述。辛弃疾的词,包括苏轼在内,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之类,从眼前到过去、从现实到梦境的转换,都有明确的提示。最后这一句“可怜白发生”,又重回现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年沙场秋点兵的英雄,如今却成了无所事事、只能手挥宝剑空舞的白发老人。
辛弃疾词的结构也是急剧(极具jí jù)变化。词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片对称,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过片,也就是下片的第一句,词意往往要转折。而辛弃疾这首词直到最后这一句才急转,显示出作者内心激烈的不平。这首词的结构,从对称式变为倾斜式,也是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