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9)《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宋 • 辛弃疾)

【古诗赏析】(9)《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宋 • 辛弃疾)

2020-12-02    06'08''

主播: 冯河

117 0

介绍:
【古诗赏析】(9)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 • 辛弃疾) 作者:王兆鹏 如果说,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那么辛弃疾则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辛弃疾的词跟别人不一样,他是英雄,所以他的词带有英雄色彩和个性。 让我们通过一首辛弃疾写中秋的词,看看英雄笔下的中秋跟文士苏轼笔下的中秋有什么不同。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中秋之夜,辛弃疾在今天的南京为朋友吕叔潜写过一首《太常引》,词题是《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词是: 一轮秋影转(zhuǎn)金波。飞镜又重(chóng)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p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hǎo)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第一句“一轮秋影转金波”直接点题。金波指月亮,全句说月亮在澄静的秋日天空中转出一轮一轮的圆影。接着“飞镜又重磨”,把月亮比作飞镜,也很常见,但辛弃疾这句词的新意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富有动作感。 他不直接写中秋月的圆而亮,而是说这像镜子一样的圆月亮,拿来磨了又磨,才会这么亮。这既写出动作感、新奇感,又切合词题中的中秋夜月。写诗词,首先要切题。题目说“中秋夜”,词作就要紧扣中(秋)夜月来写,写出中秋月亮的特色,而不是普泛化的写月亮,不能写成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的月亮。 辛弃疾举起酒,“把酒问姮娥”。辛弃疾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表达一种时光的焦虑。这年他才三十五岁,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白头发。辛弃疾是说白发欺负人,无可奈何之中,也别有情趣。 中秋词,如果仅仅写到这里,那只是想象新奇、构思巧妙而已,体现不出英雄本色。果然,过片一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辛弃疾则是乘着飞船到月亮,深情地俯看大地。壮丽的大好河山,如今分裂,一半被别人占领。这就写出英雄的情怀,也写出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看到山河里有太多的阴影,阴影代表人间的不平。“斫去桂婆娑”,到了月宫,他要把那桂树砍掉,让人间拥有更多光明、公平和正义。这就是英雄辛弃疾和文士苏轼的区别。苏轼是文人的情怀,而辛弃疾是壮士、英雄的情怀。英雄的使命就是为天下苍生而奋斗、为民族福祉(zhǐ)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