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10)《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宋 • 辛弃疾)

【古诗赏析】(10)《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宋 • 辛弃疾)

2020-12-03    08'37''

主播: 冯河

106 0

介绍:
【古诗赏析】(10)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宋 • 辛弃疾) 作者:王兆鹏 如果说,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那么辛弃疾则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辛弃疾的词跟别人不一样,他是英雄,所以他的词带有英雄色彩和个性。 辛弃疾有一首词《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年深秋,辛弃疾以平叛之功赢得了孝宗皇帝的信任,自以为大显身手机会的来了。他满怀希望,结果朝廷只是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判官,这让他大失所望。第二年秋天,他离开赣州,沿赣江北上到位于万安县造口驿时,将这首词题写在壁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词从赣州写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情绪显得有些低落,跟刚刚建功立业之后那种英雄情怀似乎不太相称。原来辛弃疾是怀抱着希望而来,最后却失望而去。 不过,词里说“中间多少行人泪”,显然不是词人一个人的眼泪,而是无数江上往来人的眼泪。为什么那么多“行人”在赣江“中间”要流泪呢?乘船从赣州城区到万安县的造口村,有七十公里,沿江要经过十八个险滩。行路难、人生的艰难,就像这十八滩上行船。所以,“中间多少行人泪”,既写出路途的艰难,又写出人生的艰难。 词的第三句是“西北望长安”,因为长安在赣州的西北方向,所以说“西北望长安”。长安,是汉唐的国都,宋人常常用来指代宋代的都城,这里是代指南宋王朝所在地临安。为什么“中间多少行人泪”后,辛弃疾的思路就跳跃到“西北望长安”了呢?辛弃疾身在江湖,沉沦在地方州县,自然也怀念朝廷,于是由望阙台的望阙,想到“望长安”,望朝廷。 可是,长安被“无数山”遮住,望不到,用意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相近。李白的诗句,表面上是说浮云遮住了太阳,实际上是隐喻因小人谗言中伤,使自己得不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所以说“长安不见使人愁”。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寄寓自己的不得志,虽然有皇上的信任,无奈被小人阻隔(gé)。怨而不怒,又含而不露。 过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用了一种顶真格的修辞手法。江水一往无前地冲破山的阻碍,奔腾向东,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青山遮不住江水,好比那皇上的信任是挡不住的,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朝廷,人生理想总有实现之日。辛弃疾有顽强的信念,他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己的理想,这是辛弃疾与众不同之处。另外一种理解是,青山虽然挡不住江水,但江水毕竟东流去。古人面对流水,常常会生发一种时间意识。因此,辛弃疾在这里也有时光无情流逝的焦虑,青春年华是有限的,可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所以他忧从中来。 最后两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写落日黄昏,自己正愁苦的时候,远处鹧鸪鸟又传来一阵阵“行不得、行不得”的叫声,让人更增添一层伤感。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夕阳下山的傍晚,本是行人和劳人归家的时候,可行人还在异乡漂泊,不能回家,自有一种伤感。这首词写出了英雄的苦闷,这种苦闷是英雄对时光流逝、对人生不可把握的苦闷。 将英雄的情怀写入作品中,辛弃疾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词打上了不一样的标签。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次读起辛弃疾的作品,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视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