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秘史之二】(3)
《祈雨和龙王庙,西海和大码头》
作者:王国栋
昨天起,才有了这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开春以来大连就是不下雨。不下雨怎么办?在古代,是上金州西海的龙王庙祈雨的。
一定有人嗤之以鼻 —— 什么年代了,还相信龙王和祈雨。
你以为古代祈雨仪式就是愚昧的神秘文化?错。祈雨仪式还包含着人类尤其是官员的一种反思和自我检讨,祈雨过程有时是一种忏悔而求得宽恕的过程。
过去,作为地方官员来参加祈雨祭神,都是先要进行“沐浴、素服、戒斋”等带有自罚性质的措施以期“天人感应”,感动苍天降雨的。
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在金州龙王庙就有一场盛大的祈雨仪式,领头的官员是金州一把手副都统文格,二把手金州厅海防同知谈广庆。(这两个人都是有故事的,老王后边还要专门讲一讲)。
当时两人率众官员一起来到西海龙王庙,上午吉时一到,全体人员三叩首之后,由谈广庆即开始诵读祈雨祷文,这里选一小段:
自甲申岁冬至今日,全无雨泽。大泽空悬,太阳似火,八方赤焰腾腾;雷霆消声,云雾潜形,百里虐风烫烫。群芳皆枯,众草皆槁,游雀别飞,井竭泉断,河海尘飞;农夫垄内伤绝,父老阡陌叫苦,皆由众生作孽,冒犯神威。今我等悔罪洗心,前往龙王庙祈祷雨泽,以活万姓……
注意到“众生作孽,冒犯神威”,“我等悔罪洗心”了吗,这就是古人对天地、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反思。
我们不应该有敬畏之心吗?
龙王庙,在古代是金州的一处地标。从庙宇的地势来讲它是最高的,东望是古城,西看金州湾。今天现代建筑林立纵横,高铁桥梁拔地而起完全遮蔽了龙王庙,它只好蜷(quán)缩在一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这些庞然大物的嚣张。
古代龙王庙的视野是最好的,相当于现在的童牛岭飞碟观景台。所以朝廷上面来了官员,金州人必定要领到龙王庙看一看。
龙王庙断崖下是浅海,涨潮时浪花拍打着海崖,亿万年来才形成了那堵著名的海蚀断崖,断崖面展现出一幅龙飞凤舞又明丽鲜艳的彩色构造,被地质学家们誉为“画”出来的天然地质教科书。可惜现在没有海水的映衬,断崖的色彩暗淡了许多。
这片海过去就是金州人所说的西海。
清光绪年间,金州有一位举人叫李义田,他所做的一首《金城杂咏》诗,说的就是西海景观:
海天如镜面平磨,西出城关听棹(zhào)歌。
不言钓竿何处著(zhuó),春光辜负好烟波。
最近在朋友圈看见徐铎兄的长篇《大码头》小说搬上了话剧舞台,可喜可贺,只可惜没看到,期盼下一次的演出。
说到《大码头》,金州的西海曾经就是一个大码头。
现代人以为金州西海就是一个洗海澡晒肚皮露屁股的地方,就是一个打鱼摸虾掏鸟蛋的地方,但在明代以前,这里可一直是繁忙的码头。
是的,就是一个大 —— 码 —— 头。
老金州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西海大潮里冲过来一个塑像,当地百姓捞上来以后发现是一个关老爷像。人们抬着关老爷像往村里走,半路上抬夫们想喝口水,结果喝完水之后,这尊关老爷像却说啥也抬不动了,人们不敢再惊动关老爷,就在原地盖了一座忠义庙,这就是金州古城最早的中心点。坐落在古城十字路口的交汇处,古城以忠义庙为轴线而展开规划出四个区域。从此,金州城在关老爷的庇佑之下,才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明朝辽东第一卫。
这个传说其实就是说明了庙宇的关老爷塑像,当年是从山东制作而在西海上岸的。
还有一个,是现在陈列在金州博物馆里的铁牛。
前些年,在西门外玉皇庙前的地下曾出土一块“铁牛”,铁牛半个身子露在地上。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金州古城处在海积小平原上,地势低洼屡受水患,其时又时遭海上倭寇劫掠,天灾人祸并发,就有一个云游和尚到此,声称有降妖镇海之术,金州官吏依计而行,用数千斤铁铸成一尊铁牛,用脚脖粗的铁环连成牛缰,把铁牛抛入西海,果然浪消潮退,浊水变清,倭患也从此灭迹。于是金州城西门便取名“宁海门”。
实际上所谓的“铁牛”,是明代古城西海边系船用的一支大铁锚。铁牛的传说,也从侧面记录了,明代以来,金州古城的昌盛和西海自然港湾海运事业兴旺的历史。
自古以来,南方的船队到北方来,多走的都是渤海岸线,首选是旅顺口即沓(tà)津。后来也有船队继续北上到金州湾,包括普兰店湾、复州湾,因为从这里再前往辽阳和东北腹地更方便。前往辽阳的陆路交通驿站也都是靠近渤海这一边,从金州走营口、盖州、鞍山……
黄海岸线包括大小窑湾,虽然也有码头,主要是前往朝鲜半岛而非东北腹地的航线。
最近翻阅《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一书,就看到有一则“金州卫指挥张国体,押船一十只,共载米四百一十石,共领脚押银五十三两三钱”的记载。
海上运输既有官方组织的也有民间的。官方主要是明初辽东驻军多,由于战乱,辽东人口大量流失,本地无法提供数十万大军的口粮、棉衣,各类物资均需要由江南供给(jǐ),当时陆路山海关一线尚在元朝残余势力下,明朝要搞运输只能是通过渤海将粮饷(xiǎng)运至辽东。据资料记载,仅粮米一项,每年所需当在百万石左右。
所以那时的海口也很多,金州卫包括金州湾、皮子窝、石槽、红土崖子、和尚岛几处,虽然中间有海禁60年,但总的说是往来贸易的时间多。
这就是史上称之为(海道)的“登辽海道”。
说西海是个大码头,西海周边众多的人文景观也是有力佐证。古金州八景西海占了四处,即“鲸台览古”、“兜率(dōu lǜ)晨钟”、“龙岛归帆”和“佛洞滴泉”。古八景的另外四处在哪里呢?
都在大黑山上。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当年金州城外最大的商圈也好,最热闹的去处也好,都是在西海,因为这里是南来北往物流贸易之处。因为是大码头,所以西海附近才有了这么多的人文景观。
那时西海也应该有个早市吧。
除了古八景中的四景,这里还有老龙头石门经天,还有范家砣子摩西奇迹,还有“海阔天长”摩崖石刻……
可惜的是,鲸台览古和兜率晨钟已经看不到了。鲸台览古保留到上世纪90年代了被拆毁掉了。
西海是一个河口型码头,以木帆船为主,所以码头不固定,船舶装卸作业在很大一个区域内都可以进行,码头的设施也简单,通常岸边筑有护岸堤(dī)坡,堤岸上设立木桩栓船即可,上下船通过跳板,就是俗称的栈桥码头。
那时,在龙王岛山崖龙王庙里西眺远望,海风习习,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海鸥成群盘旋于周围的沙滩海天之间,发出欢快和鸣的叫声。海天一色,心开目朗,因此古代就有“咫尺蓬莱”之美誉。
进庙上香,洞开户扉,观看远方驶过来的帆船,万顷大海尽收眼底,波涛上下,风帆往来,一览无余。昔时打鱼出海的渔民,只要在海上望见了这座龙王庙,就算是到了家啦。
所以,这个龙王庙历史上又是金州海上的航标塔,也是古城的一个坐标。庙下是进出港口,商船往来,渔船如梭,船舶到此收帆回港,一片忙碌景象。每当船舶离港出海或远航归来,龙王宫内诵经声不绝于耳,这便是“龙岛归帆”。
明代辽东巡按御史温景葵来金州视察,他诗兴大发,曾经留下了一首七律《金州观海》:
青山碧水傍城隈,驿使登临望眼开。
柳拂鹅黄风习习,江流鸭绿气暟(kǎi)暟。
浮槎(chá)彷佛随人去,飞鹜(wù)分明自岛来。
极目南天纷瑞霭(ǎi),乡人指点是蓬莱。
这是见诸于记载吟咏金州古城最早的一首诗,作者温景葵,曾任山东邹平长山县知县、监察御史、姑苏(苏州)太守,后来是辽东巡按御史。
明代的所谓巡按御史大约是七品官,但权力很大,相当于现在中央下派的巡视组。所以他到每一地都是相当受重视,据说他在辽东巡按七年,这首《金州观海》差不多就是1553(年)之后,温景葵在一次辽南巡察时所作。
这首诗写的是在金州城头上登临还是在龙王庙上观看龙岛归帆呢?
虽然有“青山碧水傍城隈(wēi)”这一句,但我认为还是写他在龙王庙观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现在的资料,记载金州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但明代成书的《辽东志》初稿于永乐年间,重修于嘉靖年间,此书上的“金州卫山川地理图”中就明确标有“龙王庙”地名,可见龙王庙年代也许更久远。温景葵如果推算也是在嘉靖年间后期巡按来到金州的,也许那时龙王庙刚刚建成不久,所以登临观海是一定的。
关于金州龙王庙的诗词有很多,例如林世兴、郑有仁等人的诗词,但我感兴趣的还有一首是王永江所作:
抱病因循两月余,出游顿觉眼心舒。
高凭龙岛观潮至,俯瞰鲸台待釣初。
世运难逢东海老,岩灵漫笑北山书。
座中我欲推杯起,似听钱塘吼子胥。
这是1927年王永江在任奉天省长时,与张作霖意见不合而回到了家乡金州城养病,家乡耆(qí)老乡绅拉他出来喝酒而做的一首诗。这首诗之后不久,王永江即病逝。
关于王永江,我将用更多笔墨写一写金州这位民国时期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这是后话,尚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