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21)《鹊踏枝》(宋 • 晏殊)

【古诗赏析】(21)《鹊踏枝》(宋 • 晏殊)

2020-12-20    10'50''

主播: 冯河

84 2

介绍:
【古诗赏析】(21) 《鹊踏枝》 • 鹊踏枝 【宋】晏殊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注释: 1. 不谙(ān):谙,知晓、了解。不谙指不知道,不理解。 2. 凋:使草木衰败、零落。 • 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志深婉的共同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境界寥廓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写秋晓庭圃(pǔ)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mò)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主人公的哀愁。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清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在写帘幕中人的感觉 —— 不仅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在清晨回溯(sù)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这原本很自然。既然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看似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晨登高望远,“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jǐ yǔ)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似乎接着抒写的只能是忧伤低回之音,但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tuí)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高楼骋(chěng)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在这渺茫无着(zhuó)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远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欣赏宋朝词人晏殊的《鹊踏枝》这首词,就不得不提起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论。 “三种境界”论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ò)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也就是上面的这首《鹊踏枝》。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伫倚(zhù yǐ)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àn)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lán)意。拟(nǐ)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