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秘史之七】(8)
《天齐庙1925,伪满大臣卢元善和元代张成碑》
作者:王国栋
有人这样评价清末民初辽南的两座古城:
复州出诗人,金州出官员。
当代还有一说,是大瓦国出将军。这个不说也罢。
说金州出官员,不说八路军一二零师政委的关向应;奉天省省长的王永江;开国中将的万毅,建国后的几位大连市市长……仅仅民国时期,在伪***就有三大臣之说。
这就是韩云阶、阎传绂、卢元善。
还有一个伪***的交通部大臣谷次亨,他原籍普兰店花儿山,细说起来也属于金州人,但是汉奸这个帽子没人愿意抢,所以一直就是前边三位。其实大明金州卫和大清副都统衙门都管辖过普兰店,普兰店原来就是叫“新金县”的,说的就是从金县划过来一块成立了一个县。
尽管如此,三大臣的数字还是打不住。我开始学习金州历史,一扒开伪满这扇大门往里望了一眼,哇塞!在伪***后期,金州人还有三个省长还有很多官员,是一个不可小觑(qù)的群体。
这样的人物,也不可不知,历史是一面镜子。考察伪满三大臣的人生轨迹,让今天的人们了解那一个动荡时代下的金州人,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所以,阎传绂和韩云阶前边我都讲过一点点,还有一个卢元善就应该讲一讲,这样金州出品的三大臣就齐了。
古城北门有个天齐庙。老银儿(注:人儿。金州方言的发音)都知道的。
1925年5月21日,南金书院院长岩间德也和教师卢元善,在这里发现了元百户张成碑。
这是东北历史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张成这个人参加过元军东征日本,因战功敕(chì)授于敦武校尉管军上百户,至元三十年(1293年),他奉命屯田于金州,终年69岁。至正八年(1348年)张成重孙迁柩(jìu)葬于金州城沙河东,立碑刻曰《皇元故敦武校尉管军上百户张成墓碑铭》。
再后来,张成的后人搬迁到古城,又将此碑移至金州城北门外的岱宗寺(天齐庙)附近。
张成碑的发现也很偶然。
1925年春,南金书院院长岩间德也步出古城北门逛天齐庙和永庆寺,他看见天齐庙内西北处有一小块菜地,菜地和庙里的走廊间,有古碑露出一角,岩间一瞥(piē)之余并没有太在意。
但岩间德也是个中国文化通,甚至比一般的中国文人更中国。所以后来他又想起这块碑,就约了同校教师卢元善,到天齐庙发掘了出来,碑上文字已漫漶(huàn)不清,仔细辨认,才知道这是公元1507年的元代百户张成古碑,而庙里的和尚正嫌这块碑碍事。
过去的一些史料,都是简单地说岩间德也发现,也有说是岩间德也和三宅俊成共同发现的。在三宅俊成自己编著的《中国东北地区考古学概说》一书中,他写到这是岩间德也和卢元善发现的。
作为当时同是南金书院教师的三宅,他的说法是权威可信的。
岩间德也后来发表了《元张百户墓碑考》一文,张成碑在若干史实上,补正了元史之阙(quē)略或失实,为研究元初中日关系,元朝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水达达的行政管辖,土地开发等都提供了新的实物例证。
卢元善在南金书院的教师经历和发掘张成碑,是否和他后来被任命为伪***的文教大臣有关联?也未可知。
卢元善家住金州城内旗仓街194号,也是古城的殷实人家。
卢元善还在上小学时,家里就早早给他娶了媳妇,大他三岁且是小脚,当然这是金州古城的习俗。卢在公学堂南金书院毕业后,1909年走官费入日本仙台农业学校,三年后即1912年毕业,又回到金州南金书院的农业学堂当教员。他当教员时,韩云阶在南金书院尚未毕业,所以论起来也算师生关系。
卢元善的一生,是和韩云阶紧紧绑在一起的。
韩云阶之于卢元善,可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卢元善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甘于做一个县城的教师,所以1919年他就在韩云阶的吉林山城镇裕华电气公司帮忙,结果韩云阶半年多就搞砸了,于是1920年卢元善又跳到当时刚刚竣工的四洮(táo)铁路局当课员(四平到洮南),还是感觉不得意。这样1922年卢元善又回到金州南金书院当教师,就是这期间,他与老师岩间德也发现了张成碑。
尽管张成碑意义重大,卢元善显然不太感兴趣。他的志向,是要走出古城,出人头地,当官发财。
到了1932年1月,卢元善得知韩云阶在黑龙江省马占山手下当上了实业厅厅长,已经44岁的卢元善心思又活络起来,马上就给韩云阶写了一封长信,恳求韩能否在省长马占山属下为自己谋求一职。
这一封他并不抱有太大希望的信,彻底改变了卢元善的命运。
韩云阶讲义气,够意思,回信就叫卢元善马上到齐齐哈尔。然后引见他拜会马占山,马占山也爽快,当即委任卢元善为黑龙江省公署秘书。
所以说,三大臣之间,卢元善和韩云阶最铁,阎传绂和他们交集极少。卢虽然比韩大六岁个头又高,却一直是把韩当老大而甘愿当跟班的。
那时抗日名将马占山是诈降,日本人为了控制他,让他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部长到长春来就职,于是刚刚上任的卢元善也一同到了长春。马占山为了抗日,假传黑河发生兵变,需要马上去处理,于是很快就脱离长春,带亲信匆匆返回黑龙江又举起了抗日大旗。
但卢元善却留下来了,继续在长春当伪满军政部的秘书官,伪满军政部马占山反正之后是***,***后来是伪满总理大臣。卢元善从官场学来说,叫进对了门,又跟对了人。
这很不容易。
在卢元善向上爬的过程,首先是韩云阶,其次是***,最后是日本人的伪满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zàng)。
所以卢以44岁的“高龄”从马仔做起,短短11年间就做到了伪***的文教大臣。
在伪***的官场上,速度之快无出其右者。
三大臣中,阎传绂属于官二代兼富二代;韩云阶属于江湖道上的人;而卢元善属于现在常说的“秘书班”。
秘书,最重要的不是笔下生花,而是跟对领导,这至关重要。
秘书或者幕僚或者师爷或者跟班……在功能上大致两种:会办事儿的,会写字儿的。卢属于兼而有之,这就厉害了。
卢以当秘书的心态和姿态,来当黑龙江省实业厅厅长,三江省省长,伪满总务厅次长一直到文教部大臣,仕途晋升焉能不快?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秘书班的,全在自己的悟性。
前年,在大连文保志愿者年会上,小帅哥杨玉璟曾经专题讲过前边说的金州天齐庙。
天齐庙是道教庙宇。有特点的是,在天齐殿的东西配殿里,祀(sì)有冥府十王和八大地狱。这里的塑像,就是描绘死后下地狱情景的画面。你如果在人间时不敬祖宗父母,教唆(suō)兴讼(sòng),破坏家庭,拐卖人口,杀人放火等等,在天齐庙就可以看得到,死后会安排你下多少层的地狱,在那层地狱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受尽折磨的情景。
当然是因果报应的意思。
实际也是起一种警戒作用,就是让你不要做坏事,不要贪腐,不要邪恶,甚至有一点我们现代的反腐倡廉和法治宣传的意义。
卢元善虽然参加了天齐庙张成碑的发掘,在考古文化上做了一件好事,可惜他没有在天齐庙好好领悟一下,若真的能领悟,也许就没有了后来的结局。
他也没有在历史文化这条路上走下去,而他在南金书院的日本同事三宅俊成,却终其一生都在做中国东北的考古文化。
卢元善属于年龄大、起步晚、上得快的一个汉奸。在伪满政权13年,步步惊心且罪行累累,从最低层爬到文教大臣这个台阶刚刚两年,即宣告落幕了。
他最初的想法也许就是想出人头地,不甘于寂寞。但上了船就由不得你了,所以有了后来他当三江省省长时,围剿抗联赵尚志部,最后卢元善命人割下赵尚志的头颅送上去邀功……
如果,他能在金州古城安安稳稳当教师过清贫日子,绝不会刚过花甲就带着大汉奸帽子病死于监狱。
所以,有时候会想起应该到哪儿去看看天齐庙里的塑像和描绘的画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