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秘史】(15)《金州1948,全民拆城及博物馆里的沙盘》

【古城秘史】(15)《金州1948,全民拆城及博物馆里的沙盘》

2020-12-29    11'44''

主播: 冯河

379 0

介绍:
【金州古城秘史十二】(15) 《金州1948,为何全民拆城以及博物馆里的沙盘……》(下) 作者:王国栋 1948年的那个冬天,金县政府一声令下就开始拆城了。 实际从1947年开始,城内的一些居民就自发开始拆墙取砖了。1948年拆城的理由,是为了新辟城南至金州火车站之间的道路和居民区,所以最先拆除的是南城门和城墙。 当时动员附近的乡村百姓都来扒城墙,因为那大青砖砌得实在是坚固。百姓从乡下来,还要自带干粮,自带牲口草料。就这样,拆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拆完。第二年春忙时节,乡村种地需要农具,有的人只好雇车借家什来拆。两年以后,城终于拆得没有形状了,只剩下东北隅的一点残垣断壁。后来,城里的居民垒墙搭窝,这剩下的一点残垣断壁也被一点点蚕食干净了。 有人说,最后一段东城墙,原来是在403部队的西墙外,1995年修建城区主干路金华路时被拆除了。 当年在拆古城城墙时,除了政府号召,很多人是自发去搬砖的,大青砖好啊。我听金州老人讲,曾经有一对兄弟,在城墙根下扒下方的青砖,造成上面突然塌方,被砸身亡。 如今,我们真的连一块大青砖都看不到了。 现在许多金州人一说起古城,就会把拆城这件事算到当时的县领导陈少景和原宪千身上。不错,当时陈少景是县委书记,原宪千是副县长,而县长,是原来金州城里的乡绅曹世科。 曹世科1949年4月因病辞职,同年9月即病逝。 曹之后原宪千被任命为金县县长,仅仅一个月之后,原宪千又被任命为大连市农业厅厅长。接任他的是耿理原,一年之后,陈少景一人任县委书记兼任县长。 陈少景和原宪千都是老革命,在金县工作期间,他们为金州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原宪千是山西人,在北京大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一二 • 九运动时同***等人并肩战斗,从金县到大连市工作后,还曾任大连造船厂厂长,建造了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后任大连市副市长,1984年大连开发区成立的时候,他又是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陈少景后来担任中共旅大市委候补书记、旅大市常务副市长等职,1961年他被诬为“叛徒”、“特嫌”,身陷囹圄(líng yǔ)长达1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担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1990年因病于大连逝世,终年76岁。  金州的一位老大哥曾经和我说过,有一次他碰到了当年指挥拆城墙的原宪千,虽然坐在一个桌上,但这位老大哥一句话都没和他说。 心情可以理解,但那是一个全民狂热的年代,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换了别人来也会这样干。 例如前面说到的大明“金复海盖”四卫,最后不都是这样的命运和结局吗? 金州是1948年开始拆城,海城是1950年开始拆城,盖州是60年代拆城。而复州城,则是保留到了70年代后,但还是没有保住,到了1976年也开始拆城,它在时间上最晚,这也让复州人最为伤心,因为再挺一挺就到发展旅游的好时候了。 再例如,北京古城墙的命运又如何?有几个人能有梁思成的视野和境界?有了那样超前的境界,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吗? 所以,1948年的冬天一声令下,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过来拆城了。试想,一个刚刚诞生的新政权,立足未稳,领导人可能会要求全县人民去做大家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情呢? 要做的,肯定是大家希望的,肯定是破旧建新的共识。否则也指挥不动。 因此,把责任归咎于个别领导人,还是有失偏颇。 从1945年到解放初,是古城历史上充满了狂热、希望、朦胧、挣扎的一个时间段。革命的车轮已经轰隆隆地从古城墙上压过去了。今天无论惋惜、激动、怀念,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尽管如此,很多老金州人心里还是会珍藏着古城模样的,在他们心里,金州城是永远也拆不掉的城。 金州铁路有一个叫董文浩的老人,他历时37年,自己绘制出一幅《金州古城》的长卷画图。这幅图上有城墙、石桥、小河、垂柳、百姓、炊烟……他把有关金州古城的记载都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线条生动、好似《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画卷,活生生地再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金州古城。 说起来,金州古城一直是辽南的书画之乡,明清以来书画大家辈出。如近现代的李西、金肇平、刘占鳌、于振立、傅治森、王嵬(wéi)、林钧相等等,那是很长很长的一个名单,但是,用画笔为金州古城留下肖像的,大概只有董文浩一人。 关向应纪念馆展出关向应少年时期的一小幅山水画,也是他唯一的一幅画,画面上正是古城墙一角。以关向应那时的经历和认知,我们可以肯定,他画的是金州古城。 除此之外,金州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古城复原模型的沙盘。这是原金州博物馆馆长张本义领着馆员,历时两年时间用手工细细打磨出来的。他说,每天十个小时,干了十个月,终于在沙盘模型上复原了古城面貌。 金州古城的沙盘是准确、完整地按照原来的面貌复原的。 为什么敢这样说呢? 因为它是按照日本人1920年左右留下的图片资料做的。日军占领金州之后,逐门逐户的登记造册、由摄影记者逐条街道拍下影像,作为档案留存下来,才有了后来金州博物馆复盘的根据。 这个大沙盘是以4米乘5米的方型为主体,按1:200的比例,由 2,000 多处星罗棋布、风格各异的房屋、衙署、庙宇及古城墙组成,几乎就是当年古城原原本本的面目,顶多是有的住户在细节上会有一点差错。 也许,东北往日的历史影像,都在日本保存着。 一个在工笔图画中,一个在沙盘模型上,这是现在的人们通向古城的唯一途径。 几年前我就听说,有开发商要在金州湾畔重建一座金州古城。 为甚么要重建?我不清楚。 但我知道,只谈文化不谈赚钱的开发商就是耍流氓,而只会赚钱不懂文化的开发商就是土鳖式的土豪。 又会赚钱又会做文化的,金州的老王我只服万达的老王,万科那位都不算。 我知道,如今的金州老人儿,常常会轻轻抚摸一些金州古城城墙、城门的老照片,随之常常还会发出一声叹息 —— 如果古城还在,那该多好啊! 老街曾有一家“曹氏驴肉包”。走进这家店,墙上精心装置的都是金州古城的老照片 —— 城门、瓮城、北街、关帝庙、魁星阁……每位食客都会禁不住多看两眼。 相见,不如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