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秘史之十五】(18)
《金州1894,三任海防同知谈广庆,甲午蒙羞儿子优秀……》
作者:王国栋
诵读:多吉嘉措
明清时期的金州古城,主要官员都是外派的干部。
庸庸碌碌者如过眼烟云,政绩清声者让古城人冬暖春暄。
从五品的海防同知谈广庆,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老谈同志说起来是一个“老金州”。查阅历史档案会发现,他曾经和金州副都统安图、文格、连顺三个人都搭过班子,也就是说,他曾经三次来金州为官。
第一次是在同治六年(1867)至同治八年(1869)期间;第二次是光绪十一年(1885)至光绪十二年(1886);第三次光绪十六年(1890)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
累计起来老谈在金州为官的时间超过了十年。假设他第一次来金州上任时正年轻,从基层小吏做到从五品,也应该是过了而立甚至是不惑之年吧,那么第三次来上任的时候,他应该是花甲之年了。
因为老谈从第一次上任金州到第三次上任,中间相隔了23年。
我认为,老谈一定有个人的诉求和情感在内,一定是对金州情有独钟使然。所以朝廷才会三次派他来金州任职。
历史资料记载:谈广庆,字云浦。先世驻防广州,隶镶白旗汉军籍。以翻译进士改知县,拣发奉天。
老谈到了奉天府之后,先后在开原、承德、广宁(北镇)、新民、宁远(兴城)、金州等各厅县为行政官,他的有生之年在辽宁几乎是从南到北的州官做了个遍。
难得的是,在各地都有清声,他怜才若渴,折狱如神。因此有“谈青天”的称号。当时的盛京将军庆裕称赞老谈“治行第一”。
但是老谈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第三次又来金州上任,一世清名毁于此。
明清时期,类似金州这个级别的州县级官员,都叫同知。金州从1843年开始由宁海县升格为金州厅,官员则从七品知县也升格到从五品的海防同知。
很多人没有在意这个官衔的细微变化。
清代是在沿海紧要地区之府、厅才设置海防同知的。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全国共置海防同知十四人,计:直隶天津府、奉天营口、山东登州府、青州府、江苏苏州府、浙江嘉兴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温州府、福建福州府以及我们金州。
其他地区的州县一级官员就是叫同知。
例如:复州就是同知。而金州就是海防同知。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兼有军事防务职能的行政机构,所以那个时期金州就是整个辽南的军事政治中心。
我喜欢举栗子。现在大连的“中西沙甘旅”也是区,我们金州也是区。但我们是“新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其他区的官员叫区长,我们叫管委会主任……
金州的副都统衙门和金州海防同知衙门,当时被称为“旗民两署”,也可以说是军政关系,即副都统衙门负责旗人军事,海防同知负责地方民务。他们之间的关系,约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和地方官。
所以副都统衙门下辖协领佐领和八旗;海防同知下辖“南金社、雨金社”等五社一岛,约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街道以及三班六房。
但是,老谈第三次来金州是在1890年,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万余日军如乌云压境,在艰苦的金州城保卫战中,据说老谈也率20余名捕盗营的官兵上了城墙,但刚爬上城墙就被乃木希典的大炮震晕了摔下城墙。于是,他手下属于地方警察系列的亲兵们抬起他就跑了。又据说,跑到旅顺老谈醒过来,说这如何是好,这不是我的意思啊,我不能撤啊……
甲午战争结束后,朝廷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免其职,并抓进牢中,等待发配边疆。
这时候,老谈的儿子小谈同学出场了。
谈广庆大儿子谈国楫(jí),恰恰是甲午战后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科考中的二甲二十三名进士,又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处。
24岁的小谈同学于是上书给光绪皇帝,为父亲申辩。同时也请求免去他的官职,表示愿意代父从军到边疆,以减轻父亲的处分。
由于这份给皇帝的帖子写的十分煽情,光绪皇帝不仅被感动还点了个赞。于是减免了对谈广庆的处分。
小谈这件事,在当时的官场一时传为佳话。
吉林的著名诗人书法家成多禄还写诗赞扬了谈国楫:
世乱丹心在,愁多白发新。
金州古孝子,天宝旧宫人。
风雨成吟草,云烟感卧薪。
何时陶靖节,同作葛天民。
说起来,谈广庆一家是双进士,三举人。
宋代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3人,因文才盖世而被称为“三苏”。民国年间,辽沈的谈广庆和他两个儿子谈国楫、谈国桓,也因其才学,被清末的直隶总督、东三省宣抚使张锡銮比拟为“三苏”。
谈国楫同学在英勇救父成为当时的网红之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便特地向清廷上奏,请求将谈国楫调回奉天任职。谈国楫回到奉天后,历任“盛京将军督辕文案处总办”等职,政绩显著,口碑极佳。
谈国楫后来出任过黑龙江省度支局“度支使”,“东边道道尹”等官职。
谈国楫文才出众,书法更是奉天一时之翘楚。
1917年,谈国楫出任本溪湖煤铁公司“总办”,直到1926年。
本溪湖煤铁公司就是后来的本钢。《本钢史》这样评价他:“任期最长的是谈国楫,达10年之久。但此人年老多病,长期住在沈阳家中,不到公司办公,一切事物均由日方总办裁决。”
给人的印象似乎颟顸(mān han)、怠政。殊不知这也是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态度。
谈国楫晚年定居沈阳,曾经出任过张学良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厅的秘书。
金州人熟悉的谈广庆,大概和南金书院有关联。
那是1815年之后南金书院被关闭,改为“明伦堂”讲学。书院被废,金州的官民都十分痛心,他们希望书院能再建起来。到了1867年,第一次来上任金州厅海防同知的谈广庆,就应合民意,联合地方文武官员发起募捐,“一时城乡绅董、海岛商民、以及满汉水师各旗,莫不踊跃捐输,争先恐后。”两年后,在孔庙东侧重建了南金书院。
谈广庆在第二次离任金州时,据传说应耆老的要求留下了三句话:
穷死别偷人家的;屈死别打官司;拿着父母当儿待。
前两句说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后一句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道理。这三句话在金州古城一直流传。
谈广庆不仅官声好,而且文采斐然,却因为作官而被人忽略了。
高句丽人在东北留下一重要碑刻即“好太王碑”。此碑在吉林省集安市,被称作东北第一碑刻。好太王是高句丽第19代王,此碑是其子长寿王于414年建立的。
好太王碑由一方柱形角砾(lì)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石质粗砺,碑面不平。高6.39米,原刻总计1775字,其中 141字已脱落无法辨识。碑文字体为隶书,一般为14厘米见方,书法方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家赏识。难得的是,谈广庆是最早研究好太王碑的一位而且颇有成就。后人曾有诗赞曰:
天道酬公好太王,隶书镌(juān)刻记辉煌。
国维初见知龙迹,振玉深探识典章。
分类铁华明细目,集贤广庆立标纲。
养根斋里昭(zhāo)光聚,金石文风万古长!
这里说的就是“好太王碑”研究的几个标志性人物:王国维、罗振玉、谈广庆……
但老谈最好的作品,还是他的两个儿子国楫和国桓。在金州唯一有一比的,也许只有当年王永江王永潮哥俩的“二陆双丁”。而且王永江在1891年参加金州的厅学考试时,又是谈广庆亲自阅卷,定为卷首。
王永江病逝时谈国楫曾经撰一挽联:
读书抱澄清志,行政施匡济才,名世岂虚生,何期正展经纶,一朝归去。
在公是长官身,论私有通家好,噩音忽飞至,不禁横挥涕泪,百感交集。
看来,家风家训以及对下一代的培养和胜出,可以让家人荣光甚至家乡为之荣耀。
和谈广庆一样曾经三次来金州做官当海防同知的,还有一位马宗武。
马宗武安徽人,他第一次来金州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十六年(1890);第二次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第三次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结果一来就摊事了。
这段往事我前边讲过,沙俄阿列克谢耶夫借口金州城内有义和团,清朝官员欲暴动,于7月27日突然占领金州城,同时将副都统阎福升、海防同知马宗武等人抓了起来,由旅顺劫往萨哈林岛(即库页岛)禁锢。直到一年后中俄《辛丑条约》签订后他们才获释。
好事不过三,为官者应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