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47)《减字木兰花 • 立春》(宋 • 苏轼)

【古诗赏析】(47)《减字木兰花 • 立春》(宋 • 苏轼)

2021-02-01    06'27''

主播: 冯河

201 1

介绍:
【古诗赏析】(47) 《减字木兰花 • 立春》 ◆ 减字木兰花 • 立春 (宋 •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 注释: 1. 春牛:即泥牛、土牛。春杖:即官吏所执之缕杖。旧时用以表示劝农和春耕的开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2. 春工:以春拟人,谓春之发育滋长万物之力。 3. 桃红似肉红:喻花色。周叙《洛阳花木记 • 叙牡丹》:“寿安有二种,皆千叶,肉红色花也。” 4. 春幡: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亦剪綵做成小幡,插在头上,或挂在树枝上为戏。春胜:祝春好的吉语。 • 赏析: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据《后汉书 • 礼仪志上》记载,古时立春之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春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zī)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盖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如此一来,海南不就跟新年的中原有着一般的景色了么!故此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苏轼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南海绚丽的春光,这既是中国词史上,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美丽赞歌,也体现了词人将所到之地视为第二故乡的赤子之心。这种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