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55)
《祭灶诗》
• 祭灶诗
(宋 • 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 注释:
1、灶君:灶神。
2、玉皇:道教称天帝曰玉皇大帝,简称玉帝、玉皇。
• 赏析: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民间多有小年送灶习俗。每到这天人们喜气洋洋过小年,买来灶糖送别灶王爷。
人们认为,家家供奉的灶王爷是好沟通的。因为只要虔诚祈祷一番,再往他嘴里抹一点粘牙的灶糖,他就会“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谓“一个糖瓜三炷香,灶王回宫保安康”。即使贫穷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家,也会舍得在这上面下功夫。清贫的文人也不例外,过的是一碗清汤见底的生活,唯一自重的就是笔墨文章了,无奈时运不济时文章也不值几文钱。
今天来读这首诗,犹记古时候的习俗。习俗是历史的活档案。
• 延伸阅读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户、灶、土、门、行五神),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主管人间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祭灶的贡品以家庭情况而定,其中一般必备的是糖瓜,俗话说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贿赂灶王爷,这样祈求来年平安。条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满,尽量丰盛,比如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祭灶词》就记录了当时的风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也证明了民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在宋朝就有。
而家庭比较清贫的,只能供上点其他东西以示敬意,旧时北京民间有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吕蒙正的这首《祭灶诗》,就是他比较清贫的时候的反映。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本贯山东东莱。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出生于官宦世家。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被拔为丁丑科状元,曾三次担任宰相,为宋朝仅有的两人之一(另一为赵普)。
吕蒙正非嫡子,其父吕龟图内眷很多,其母刘氏与嫡妻不和,连同吕蒙正一并被赶出,刘氏发誓不再嫁人,吕蒙正母子居住在寒窑,非常穷困窘迫。
吕蒙正代表作为千古奇文《寒窑赋》,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感叹“时也运也命也”,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朴素的人生思想。
这首《祭灶诗》是吕蒙正尚未发迹之时的作品,当时正值唐末宋初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时期,战火频仍,读书人一无是处,再加上被赶出家族,母子相依为命,居住在寒窑,腊月祭灶苦无贡品,只有清水一碗,作诗一首祭祀灶王爷,道出诗人的心酸和感叹。
《祭灶诗》通俗直白,无需翻译解释,吕蒙正用清水和诗词祭灶,一方面洒落率真,感叹艰辛,一方面也充满希冀,祈求灶君,能上天诉说人间事,真正回宫降吉祥。
今日诵读祭灶诗,是鼓励那些依然在贫困线挣扎的人们,以及正在满怀希冀的创业者,不要放弃希望,不要灰心丧气,吕蒙正就是典型的例子,只要努力拼搏,希望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