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65)
《古诗词中的浪漫元宵节》(2/3)
作者:张勇
诗画相配,更能体现元宵节的意境。
南宋画家李嵩绘《观灯图》,描绘了宋人在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
南宋诗人戴复古诗曰: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
诗与图的主题非常贴切。从诸多的诗词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元宵灯会,是烛光祭祀发展的结果,万民同祀演变成万民同庆,灯会就变成民俗中最早的狂欢节。按照三国王朗在《秦贺朔故事》中的记载,秦时元宵夜已经是“百华灯树”,“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到唐朝时玩到最奢华,张鷟(zhuó)在《朝野佥(qiān)载》中说,睿(ruì)宗先天二年的正月十五,在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金玉锦绣包装,燃五万盏灯。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意指连接天河的灯光与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像是月亮悬挂在空中,可见人们参与的广泛和狂欢程度。唐玄宗甚至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足有30间房大的灯楼。杨贵妃的二姐所制百枝灯树高80尺,光明夺目,百里皆见。人们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暂时抛却箴(zhēn)规礼教,万人空巷,灯火似海,尽情享受这愉快的一刻。
李商隐在《观灯乐行》诗中写道: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qú)。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天上月光和地上灯火铺满京城,欢庆的车水马龙把大道都挡住了,富贵云集长安,好生热闹,诗人虽身闲,却没有去帝都看元宵节的盛况,只跟乡民们一起在家祭祀紫姑神。唐代上元夜“蜃楼海市星落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闹花灯盛景可见一斑。
元宵节的浪漫,就是与你一起看灯看人,看尽满城的美景良辰。
宋代无名氏《鹧鸪(zhè gū)天 • 上元》词云:
“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
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
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
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
这首词描写的是宋徽宗时首都汴(biàn)梁逢元宵节车水马龙的盛况,皇帝与民同乐,大官小吏前呼后拥,老百姓蜂拥而至,人人头上都戴着各式各样的花,一路看去,姹(chà)紫嫣红,光彩耀目,恍若花海。
今人谈及宋朝,皆赞宋之繁华。
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情不自禁地赋诗:
“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王安石的佳作还有:
“传觞(shāng)三鼓罢,纵观万人同”,
“但令千载后,追咏太平功”。
据传,我国最早的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就出现在北宋。
此外,一副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两件大事的灯联趣事还被津津乐道。
据说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见一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时未能对上来,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那招亲联仍然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出的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