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秘史之二十二】(26)
《三宅俊成与金州与辽南考古》(上)
作者:王国栋
诵读:多吉嘉措
大岭屯汉城遗址和其它古城遗址相比,显得有些荒僻。
2017年春我再次来寻访时,竟然又找不到路了。于是大李家街道的朋友为我画了一张坐标图,坐标以街道办公楼为起点,左拐到大正线,过红绿灯再左拐,待看见“汉城”字样的大石碑后继续左拐,于是大岭屯汉城遗址才出现在面前。
伫(zhù)立石碑前望去,连绵起伏的青翠,被似雾非雾的白气笼罩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文革”年代修筑的青云河引水渡槽,以青色的石块和红砖组合,远看颇似一座石拱桥,其曲线很有艺术感。
现在的汉城遗址是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人,辽南的乡村大多如此。一排排蔬菜大棚和几棵老槐树,不远处是新建起的高层住宅;田野里,秋天收割之后的玉米秸秆(jiē gǎn)茬口还留在地里,像古城埋伏下的蒺藜(jí li)刺和竹签阵,需要小心才能走过去。
这座古城濒(bīn)临黄海海湾北侧的土丘上,南依太山屏障,东部地势平坦,可经庄河、东港、丹东达朝鲜半岛;西南可达旅顺,既有海运之利,又有群山险隘,在北部丘岗上还曾遗有连片的汉墓。
~1~
关于日本学者在大连地区的考古发掘,人们会提到很多名字如鸟居龙藏、大谷光瑞、八木奘(zàng)三郎、岩间德也等等,但其中有一小人物叫三宅俊成我很感兴趣。
三宅俊成1902年出生于日本仙台,1921年来到旅顺。他在旅顺师范学堂毕业后,成为金州南金书院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成为院长岩间德也的考古助手,两人曾一起对辽南很多古迹都进行过考察发掘。
三宅这个人,似乎就是为田野调查而生的,他一生最喜欢的也是做这件事。虽然他不象鸟居龙藏和大谷光瑞这些人走的多走的远,但他在辽南和东北的成就不容忽视。
这种独特性太重要了。
我发现当下喜欢田野调查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身边有几位正当年的几乎跑遍了辽南。女人说他彪,朋友说他二,唯自己自得其乐也。
三宅俊成在辽南做的田野调查中,突出的就有大李家街道的大岭屯汉城。
1932年10月,三宅俊成是去考察高句(gōu)丽时代的山城,回来的路上意外地发现了大岭屯有汉城遗址。三宅俊成来发掘这座汉城遗址时,这里还是属于金州民政署的正明寺会(会相当于后来的乡镇)。
三宅在他的《在满二十六年》一书中,曾经详细记载了发现大岭屯汉城的过程:
“昭和7年(1932年)10月03日。在调查正明寺会城儿山之城后往回走的路上。踏查了大吴家屯部落的南大岭屯的高丽城,结果也意外地从城内田地里以及城墙壁里发现了石器、土器及汉代的瓦器、并确认了它为汉代的城址。
16天试挖掘出的结果为:明刀钱、铜镞(zú)、铁斧、瓦类等遗物的出土,使我们作出决定要进行正式大规模挖掘。
把附近的正明寺会的普通学堂(小学校)作为本部大本营。每周星期六的下午,在金州东门的车站上车出发,16点左右在登沙河车站下车,然后向东北方向步行10公里,达到正明寺会普通学堂。住一晚上,早上7点开始挖掘,到16点结束。坐上末班列车,回到家就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
此挖掘调查持续到12月30日,而且在第二年昭和8年的3月至5月也实施了……”
~2~
三宅在发掘中,是雇佣当地农民。因为农民没有挖掘文物的经验,所以最初三宅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第一批他雇佣了10人,后来以这10人为骨干又增加到20人。
在开始发掘时,以4人为一组,文物出土以城中间的部分为最多。当时的感觉就是汉城遗址中到处都有遗物。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铁制大釜(fǔ)即大铁锅,现在收藏于旅顺博物馆。
第二次的挖掘持续了两个月时间,每天考察发掘回到南金书院之后,三宅必定要翻出史书来比较一番。他发现大岭屯的位置符合史书所载沓氏(tà zhī)县在金州东境之说,而且大岭屯汉城遗址的西南方向正好面向青云河海口,这样又符合《资治通鉴》中“沓氏县西南临海渚(zhǔ)”之说,他越想越觉得像,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因此三宅俊成在满洲文化协会发表了《大岭屯城址》的报告,提出大岭屯汉城遗址就是汉代沓氏县城。
大岭屯遗址发掘之前,曾有学者认为沓氏县城遗址在旅顺牧羊城。大岭屯发掘之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是沓氏遗址的推论,曾得到过历史、考古方面专家近乎一边倒的支持。
除了大岭城屯,据三宅的《在满二十六年 —— 遗迹考察和我的人生回忆》中记载,他在辽南考察过的历史遗址有90余处之多。
三宅基本都是以个人之力进行调查和发掘的,因而规模一般较小,每到一处都是现雇用本地农民来挖掘。金州乡村里有的老人还记得他当年下乡时的情景,个头不高,喜欢戴一顶鸭舌帽。三宅俊成对金州、长海以及普兰店、瓦房店等地的调查、发掘是相当全面的,其钻研学术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异乡,骨子里怀揣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狂热和觊觎(jì yú)之心。中国到处都是宝,除了辽阔的国土、数不清的矿藏和资源,他们还看上了中国的文化。日本历来就有研究中国文化的习惯,一旦军队开进了中国的土地,学者们便趋之若鹜(wù),苍蝇般地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