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35)
作者:韩毓海
第三部、“赶考”(1)
第一章、两个中国之命运(1)
两次世界大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三个最重大的事变。
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世界秩序,也没有真正解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则不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更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人民解放的新的历史。
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原本都名列战胜国,但在由列强制定的战后条约里,中国却是被作为战败国来对待和处置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会议(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决定把德国的殖民地作为“战利品”交给战胜国 —— 将德国在中东和非洲的殖民地交给英法,同时将中国的山东交给日本。
中国名为 “战胜国”,且山东青岛原本也并非德国的殖民地,德国只是在青岛的租界里拥有“治外法权” —— 租界不等于殖民地,而一战的结果却是: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青岛,由“租界”沦为了殖民地。
一战使得梁启超这样的“维新派”对于西方社会、西方道路、西方文明产生了失望,巴黎和会则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这样的觉悟: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乃是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敌人。
1919年5月4日,《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传到北大,北京大学师生从沙滩红楼出发,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国要亡了,同胞们起来”的口号走向街头,五四运动因此而爆发,伟大的觉悟率先在红楼发生。
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唤醒中国,以独立不屈的形象面对世界 —— 这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现代使命。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1年7月7日,《共产党》月刊就刚刚召开的太平洋会议发表《短言》。
这个极短的“宣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一,宣告了“启蒙”神话的破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地狱,其根源是西方社会内部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深陷资本主义危机和阶级斗争的欧洲,自身表现出极大的野蛮性,这样一个野蛮的西方,这样一个欺凌全世界的西方,有什么资格“启蒙”中国?
第二,提出中国的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刚刚召开的太平洋会议表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把榨取剩余价值的重心,“集注到东半球来”。“太平洋会议就是英美日处分中国的会议,什么正义人道就是掠夺和分赃;什么门户开放就是自由到中国夺取资源;什么机会均等就是均分中国的财富;什么领土保全就是把空壳留下来,利用那班中国的政客军阀做(作)他们的账房和监工,来搜刮压榨中国无产阶级供给他们利益。”
《短言》继续指出:由于全球资本积累的重心转向了东方和亚洲,20世纪的中国,要么是沦为日本的全殖民地,要么是沦为美国、英国的半殖民地,而为了避免这样的前途,就只能依靠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觉醒,并站起来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斗争,将决定中国的命运、东方的命运、全人类的命运。
从这个简短的“宣言”发表之日起,当时只有几十人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上下求索的抗争与奋斗之路,就是这样,从红楼和红船出发,一路枪林弹雨打到了陕甘宁。而自1931~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