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52)【3.7.2 大一统郡县制的基层组织】

《重读毛泽东》(52)【3.7.2 大一统郡县制的基层组织】

2021-06-12    10'41''

主播: 冯河

86 1

介绍:
《重读毛泽东》(52) 作者:韩毓海 第三部、“赶考”(18) 第七章、“屯聚堡坞”:大一统郡县制的基层组织(2) (说起“屯聚堡坞”这种武装割据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百姓“自相纠合”,凭险而守;二是推举精明能干、有公心之坞主 —— 堡垒户主,建立邻、里、党三级组织;三是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上述这三条,使得在中原、江南地区被瓦解的郡县基层组织,在西北地区得以重建。) 也正是感到坞垒制度意义重大,陈寅恪先生才在《桃花源记旁证》这篇名文中,通过考证断定:《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却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考证说:东晋末年,随从宋武帝刘裕远征长安的戴延之,遵照刘裕的指示实地踏勘洛水上游,因为无法到达水源而中途折返,其时他踏勘了百谷坞、檀山坞等,并且经过“桃源坞”这个地方。戴氏撰写的踏勘记名为《西征记》,刘裕当年一方面要考察的,是北方武装割据的情况,以此为全面北伐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寻根” —— 即找寻郡县制的基层组织形式。 陶渊明正是取材于此,而创作了著名的《桃花源记》;这也就是说:“桃源”本来实有其地,而非陶渊明的幻想,桃花源居民先世所避之“秦”,乃是扫平了北方,继而发动淝水战争的氐族苻坚之“前秦”,而不是指秦始皇的“秦”。而真实的桃花源,应在中原文明发达之陕西的弘农(灵宝)或上洛(洛阳)一线,而不可能在南方的武陵。 说白了 —— 坞堡,就是农村武装割据的形式,是“农村根据地”遥远的前身。当年,毛泽东率领江西井冈山下来的红军到达东固,在比较了井冈山根据地与东固根据地之后,他曾经说过这样著名的话:中国革命的武装割据有两条路,一条是王佐、袁文才之路,是谓“上山”;还有一条,则是李文林、曾炳春之路,是谓“下乡”。 这就是“上山下乡”一说的由来。 “上山下乡”,其要害也在“寻根” —— 即从基层出发,找寻大一统的郡县制之根。 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坞,到江西井冈山、东固,再到陕西米脂县杨家沟扶风寨,武装割据、“上山下乡”的灵感,源远流长,其源头也便是来自农民的坞垒和坞壁的传统。 读书人“往下走”“上山下乡” —— 这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实际上,自魏晋以来,农民的自组织推举出来的坞主中,不少便是读书人和士大夫。从东晋的庾衮,直到被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大肆讴歌的明代书生李岩,他们都是这样的读书人坞主。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开仓赈济、平民教育为职责,以“替天行道”为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就是精英分子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模范,是“武装割据”“上山下乡”的楷模。 由于豪门大族的专政,郡县制的基础被瓦解了,邻、里、党的基层组织形式,只是在边地的“村”“寨”“坞堡”中还保留着,因此,要重建郡县制,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边地包围中原”的道路 —— 这是历史的结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继承了郡县制精髓的,不是奉行豪门专政的南朝,而是北朝。正是由于读书人基于各种历史原因“往下走”,基层因为有了汉族读书人的加入,正是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北朝方才对自己的部落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在北魏时期,提出均田、屯田改革的,是汉人儒生李安世;提出实行三长制改革,变鲜卑部落制为邻、里、党三级制度的人,则是李冲。正是因为继承了中华民族大一统郡县制的精髓,所以西北地区,方才再次成为天下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源头,这就是北周、隋唐崛起于西北的原因 —— 进一步说,这也是西北成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原因。 郡县制、大一统的基础,就在村寨之中,就在邻、里、党三级制度之中。 秦汉尤远,魏晋也不近,而我们所知道的,是毛泽东书里写到的那些鲜活的主张、那些古老而年轻的语句,以及共产党当年在陕甘宁、太行山的实践。它表明:秦汉唐之制没有那么遥远,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是真正的“复三代之制”。 在这条继往开来的“上山下乡”道路上,毛泽东与共产党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挫折。早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是通过建立基层的组织,来重建国家政权与基层的联系,我们打倒土豪劣绅的目的,在于建立基层组织,而不是摧毁基层组织。在这条“往下走”的道路上,我们既遇到了敌人(土豪劣绅),也遇到了同路人(乡贤与基层父老),那些基层的建设者,与我们的方向是有一致之处的,因此,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团结他们。如果我们实行过左的政策,如果实行烧杀政策,如果分不清土豪劣绅与基层父老、乡贤之间的区别,那就会造成那些中间力量,“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如果那样,革命就会失败。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 从井冈山到扶风寨,从王佐、袁文才,到曾炳春、李文林,再到杜斌丞、李鼎铭 —— 当毛泽东与马豫章等人促膝长谈的时候,父老乡亲的亲切之感,必定是油然而生。共产党人与开明人士的共同方向,都是“往下走”的,他们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毛泽东选择杨家沟,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