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简史》(59)
—— 人类命运大议题
▪第三部分 绝望与希望(56~)
• 第十章 恐怖主义:切忌反应过度(56~59)
• 3.10.0 概述(56)
• 3.10.1 重新洗牌(57)
• 3.10.2 大空瓶里的小硬币(58)
• 3.10.3 当恐怖分子拥有核武器(59)
前述分析适用于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恐怖主义,也适用于今天纽约、伦敦、巴黎和特拉维夫街道上的恐怖主义。然而,如果恐怖分子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仅恐怖主义的本质,就连国家和全球政治的本质都将发生巨变。如果仅是由一小撮狂热分子构成的小规模组织,就能摧毁整座城市、屠杀数百万人口,全球就不会再有任何公共领域可以幸免于政治暴力。
因此,虽然现在的恐怖主义多半只是做戏,但未来的核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或生物恐怖主义威胁将更为严重,政府也必须做出更强烈的回应。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非常小心,辨别面对的究竟是这种假设的未来情景,还是目前为止所见的实际恐怖袭击。虽然我们也担心恐怖分子有朝一日可能拥有核武器,摧毁纽约或伦敦,但我们只凭这份担心,一看到某个恐怖分子用自动步枪或卡车杀死十几名路人,就变得歇斯底里、反应过度,实不应该。各国政府应该更加小心一点,不能一看到任何*****的团体就加以迫害,一心认定这些团体有朝一日会试图拥有核武器,或者可能黑入自动驾驶汽车,把它们变成机器人杀手。
同样,虽然政府确实应该监督激进团体,设法阻止这些团体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政府在应对核恐怖主义与其他威胁的时候,力度应适当。过去20年间,美国在反恐战争上虚掷数万亿美元和大量的政治资本。小布什、布莱尔、奥巴马等人或许会认为,就是因为英美不断打击恐怖分子,才让恐怖分子只能想着如何活下去,无暇思考如何拥有核弹,所以,他们有可能已经让世界免遭某场“9•11”式的核浩劫。虽然确实有这种可能,但这种反事实的假设(“如果我们没有发动反恐战争,基地组织就已经取得核武器”)本来就难以判断其真实程度。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反恐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友不仅对全球造成巨大破坏,也付出了很大的经济学家所称的“机会成本”。资金、时间和政治资本一旦投入打击恐怖主义,就不可能用来应对全球变暖、艾滋病或贫困问题,也不可能用来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带来和平与繁荣,也不可能用来与俄罗斯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如果到了哪天,纽约或伦敦被大西洋上升的海平面淹没,或者与俄罗斯紧张的外交关系引发战争,人们就可能指责小布什、布莱尔和奥巴马把重点放错了地方。
关于每件事情的轻重缓急,总是当局者迷,后见之明就容易很多。我们总拿已经发生的灾难,责备领导人没能防患于未然,却不知道有多少灾难得以避免,实属万幸。于是,我们回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的执政,会怪罪他当时轻视了基地组织的威胁。但在90年代,却很少有人担心恐怖分子会劫持客机撞向纽约的摩天大楼,进而引发全球冲突。相反,许多人担心的是俄罗斯崩溃瓦解,广阔的领土无人管控,几千枚核弹和生化炸弹也陷入无主状态;或者担心当时南斯拉夫的血腥战争蔓延到东欧其他地区,引发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或波兰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
还有许多人,对德国统一感到更加不安。虽然纳粹垮台已过了45年,但很多人还是对德国感到恐惧,一旦摆脱苏联的钳制,德国会不会成为主宰欧洲的超级霸主?还有中国呢?在震惊于苏联集团崩溃的情况下,感到中国当时也可能放弃改革开放,回到过去的路线上。
我们今天之所以可以拿这些可怕的场景来说笑,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场景并未成真。俄罗斯局势稳定,东欧有大半国家已和平加入欧盟,统一的德国被誉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中国也成为全球经济的推进器。这一切之所以成真,至少有部分得益于美国和欧盟所实行的建设性政策。如果美国和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把战略重点放在*****主义分子,而不是前苏联集团身上,真的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吗?
我们就是无法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因此,虽然我们确实需要遏制核恐怖主义,但这不该是人类最重要的议题。此外,只是理论上可能出现核恐怖主义,并不足以成为我们对一般恐怖主义过度反应的理由。这些是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假设,尽管我们不断努力,但最后还是让恐怖组织得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我们很难想象届时各方会有怎样的政治角力,但绝对会与21世纪初的恐怖活动和反恐活动大不相同。如果到了2050年,全球充满了核恐怖分子和生物恐怖分子,那些深受其害的人回顾2018年的世界,必定感到不可思议:这些人的生活如此安全,怎么还觉得自己大受威胁?
当然,人类目前面对的危险不仅来自恐怖主义,许多专家和一般大众都很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迫在眉睫,简直就像看一部百年前上映的电影。2018年就像1914年,大国之间关系紧张,全球问题无比棘手,似乎都把我们推向全球战争的边缘。如果说我们对恐怖主义是恐惧过度,那么这种担心爆发战争的焦虑是否比较合理呢?
※※※※※※※※※※※※※※※※※※※※※※※※※※※
• 作者、内容、观点简介(1)
• 目录(2)
• 序(3~4)
▪第一部分 科技颠覆(5~28)
• 第一章 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5~9)
• 1.1.0 概述(5)
• 1.1.1 从杀死蚊子到杀死思想(6)
• 1.1.2 不断浴火重生的自由主义(7~9)
• 第二章 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10~17)
• 1.2.0 概述(10~11)
• 1.2.1 机器里的莫扎特(12)
• 1.2.2 新工作(13~14)
• 1.2.3 从剥削到无足轻重(15)
• 1.2.4 什么是“全民”(16)
• 1.2.5 什么是“基本”(17)
• 第三章 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18~26)
• 1.3.0 概述(18)
• 1.3.1 听算法的就对了(19)
• 1.3.2 “决策”这出戏(20~21)
• 1.3.3 汽车也懂哲学(22~23)
• 1.3.4 数字独裁(24~25)
• 1.3.5 人工智能和自然愚蠢(26)
• 第四章 平等:谁该拥有数据(27~28)
• 1.4.0 概述(27)
• 1.4.1 该由谁拥有数据(28)
▪第二部分 政治挑战(29~)
• 第五章 社群:人类身体的价值(29~31)
• 2.5.0 概述(29)
• 2.5.1 线上与线下(30~31)
• 第六章 文明:世界的大同(32~37)
• 2.6.0 概述(32~33)
• 2.6.1 德国人和大猩猩(34)
• 2.6.2 中世纪的奥运会(35~36)
• 2.6.3 至尊美元驭众人(37)
• 第七章 民族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38~44)
• 2.7.0 概述(38~39)
• 2.7.1 核挑战(40)
• 2.7.2 生态挑战(41~42)
• 2.7.3 科技挑战(43)
• 2.7.4 地球这艘宇宙飞船(44)
• 第八章 宗教:神祇只是为国家服务(45~49)
• 2.8.0 概述(45)
• 2.8.1 技术问题:基督教农业(46)
• 2.8.2 政策问题:伊斯兰教经济学(47)
• 2.8.3 身份认同问题:沙地上不可跨越的那条线(48)
• 2.8.4 如同婢女,侍奉着民族主义(49)
• 第九章 文化认同:开放与宽容(50~55)
• 2.9.0 概述(50~52)
• 2.9.1 从种族主义到文化主义(53~55)